他不甘于为师门所囿
他不甘于为师门所囿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杨 谔
也许正是这最初的诱发,培育了王个簃在书画篆刻方面的灵苗。
第一次看到某人作品,发表看法时侃侃而谈,这是因为评价所依据的信息是刚获得的,单一且少,来不及分析,谈直觉即可。若是对于某个熟悉的人,突然间被要求谈谈对他的印象,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这是因为已经接受的信息太多,原先又没有加以整理和分析,如果在这之前有过一个分析的过程,那么相信不会无话可说,而会讲得较为透彻。
我对王个簃先生的篆刻有过“误解”,认为他是一个谨守师门的人。最近静下心来翻看了几遍他的篆刻集,又认真地读了他的《王个簃随想录》,同时参阅了林树中编著的《吴昌硕年谱》,对个簃先生的篆刻艺术方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王个簃祖父是一个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父亲是个教书先生,王个簃刚满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离世。个簃先生的祖父、父亲都不会画画,但喜欢书画,家中就曾挂有不少乡中名人雅士的作品。王个簃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乡贤赵菊泉先生的手笔:“同天地和是为化宇,得山水乐可以长年。”也许正是这最初的诱发,培育了王个簃在书画篆刻方面的灵苗。
王个簃是在海门高等小学读书时开始学习刻印的,十四五岁的年纪。“我常常一个人到茅家镇(海门)上的刻字店去看刻字师傅刻字。我被吸引住,产生了兴趣,自己也搞了把刀,篆刻不会写,就去查《康熙字典》上的字。这样刻来刻去,居然还给班上的同学刻章了。”(《王个簃随想录》)这段回忆说明:王个簃学习篆刻是从自己“胡乱弄弄”中开始的。他后来转到南通师范附小读书,毕业后又进了南通省立第七中学。南通的篆刻氛围远胜于茅家镇,张謇推行地方自治打开了南通的门户,当时不少篆刻流派在南通都有了“传人”,风气所及,热爱篆刻的他不可能被置于局外,但他的老师中,有长于书画的,却没有精于篆刻的,因此推测:在二十二三岁前,王个簃的篆刻活动一直处于自我摸索状态。
王个簃凭借自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天,已经是城北小学教师的他去翰墨林看画,突然想起应该打听一下李苦李先生,而被打听者正巧就是。苦李在仔细看了王个簃带在身上的几方印稿后,“点了点头,轻轻地叫了一声好,然后站了起来,对我做了个请进的手势,连声说:‘请!请!到里边谈,到里边!’”(《王个簃随想录》)数年后,王个簃辞去南通的教职去上海拜吴昌硕为师学艺,那时吴已81岁高龄,不久又对外宣布“封笔”。在王个簃的回忆录里,从他入吴门到吴昌硕84岁离世,都没有吴指导过他刻印的记载,而作诗、写字、画画的倒不少。又据《吴昌硕年谱》,王个簃入昌硕门下后的那几年,昌硕老似乎也不曾动刀刻过印。
把魏武主编的《王个簃篆刻集》中的数百方印章进行分类,稍加分析,可以发现:王个簃最精彩的学习吴昌硕印风的作品大多是在他正式投入吴门之前,最典雅精致的作品是学习吴让之一路的,最具时代气息的是他的楷隶印,最富有新意和探索精神的是那些糅进了绘画元素的作品。
王个簃始终不甘于为师门所囿,努力地探索实践属于自己的新风,可惜最终都没有能与他人拉开足够大的距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