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陕西人不多,但确实写出了陕西人独特的性格特点
水浒传中的陕西人不多,但确实写出了陕西人独特的性格特点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被明确交代了籍贯的总共有95位,其余13人则来路不明。在这95名好汉中,有三人的籍贯是陕西,他们便是史进、汤隆和裴宣。
史进是全书中首个登场的好汉,他本是华阴县乡绅出身,生的是一表人才,还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爱美青年——他的一身文龙花绣便是明证。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被高太尉摆了一道,不得不带着老娘逃往华阴县,在史家庄避难。在宋朝,“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止名号唬人,个顶个都是以一当十的高手。为了报答史家庄的收留之恩,王进便将一身功夫倾囊相授,教会史进刀枪棍棒。王进离开后不久,史太公便病逝了。
作为史家庄唯一的继承人,史进成了水浒时代最年轻的庄园主,跻身地方豪族之列。
听闻少华山上有流寇作乱,义字当先的史进立即出资出力,组建了一支民兵队伍,在一场遭遇战中俘虏了跳涧虎陈达。身为土匪的杨春、朱武早就听说史进武功高强,只得避其锋芒,用怀柔之策降服了史进。
朱武的套路非常简单,就是苦肉计,他与杨春二人负荆请罪,来到史家庄要求史进将他们兄弟三人扭送官府。史进素来倾慕江湖好汉的义气,当即将三人尽数释放,还与这群土匪交了朋友。
在后来的日子里,朱武三人隔三差五便会来到史家庄,与史进互赠礼物,饮酒作乐。中秋夜,三人正在史进的庄子上喝酒,官差杳然而至。朱武再次使用苦肉计,逼得史进烧毁了祖上传下来的庄院,落草为寇。
这一折中,史进身上陕西人的特质尽显无疑:好面子、讲义气、憨厚耿直、爽利鲁莽、不懂心机城府、容易遭人利用。
虽说,这里面亦有年龄因素,但本质上还是性格起到了主导作用。
史进落草后,朱武三人想借助他的影响力发展山寨,于是便尊其为大头领。然而,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史进不愿终生为寇,他像绝大多数陕西人一样秉持着“小富即安”的观念,不肯抛却传统家国观念。
思来想去,他还是辞别了三位“好兄弟”,准备去延安寻找王进,投身行伍报效祖国。没想到,从不出门的史进缺乏江湖经验,竟走错了方向,一路向西来到了渭州。在渭州期间,史进遇上了神往已久的鲁达鲁提辖。两人脾气相投,坐在酒楼里饮酒畅谈。
聊了一会,突然被旁边的一阵啼哭声打断,原来那金老汉的女儿被镇关西强娶,反被镇关西索要一笔典身钱。鲁达乃性情中人,当即从怀里掏出五两银子,又向史进借钱。史进二话没说,立马将全部身家——十两银子送出,并说明鲁达无需偿还这笔借款。
十两银子,在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醒世姻缘传》里,只需四两银子,就能买个年轻的婢女。《红楼梦》中像晴雯这样地位较高的侍女,一年的“工资”仅有六两。即便是在挥金如土的《水浒传》中,十两银子也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吴用找阮家三兄弟吃饭时,仅用一两银子就买了一大坛子酒、两只肥鸡和二十斤牛肉。
当史进掏出这十两银子时,这笔钱极有可能是他的全部身家。毕竟,当时的史进已将庄院付之一炬,离开少华山时又没揣多少银两。如果他没有拿出这十两银子,那么,史进可以靠这笔钱过一段衣食无忧的旅程,至少北上延安找到自己的师父王进不成问题。显然,史进在助人为乐的同时,根本没考虑到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计问题。
在这“十两银子”的抉择上,史进体现出陕西人仗义疏财、急公好义的美德。但是,在史进所做出的选择中,我们亦能看出陕西人做事不计后果的一面。
尴尬的是,史进的一时豪爽,竟让他自断后路。
鲁达三拳两脚解决了镇关西,为了逃脱人命官司不得不跑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在前去开封的过程中,一壮汉拦在鲁智深的必经之路上,向他索要买路钱。这个壮汉是何许人也?正是将全部银钱倾囊相赠的史进。史进的心里放不下道义,所以不肯落草为寇;但又因为道义,把自己逼上了打家劫舍的绝路上,其境遇着实令人唏嘘。
《水浒传》的故事发展到中期,史进终究还是回到了那座少华山,成了山寨上的大头领。靠着史大郎的人脉和影响力,少华山打出了崭新的招牌,迅速发展壮大。
究竟是保守的观念坑了史进,还是朱武等人的套路害了史进呢?
都不是,史进之所以落得这番下场,完全是性格使然。
再来看看《水浒传》中另一位陕西人金钱豹子汤隆。
和大部分“地煞星”一样,汤隆在书中的地位远逊于“天罡星”,出场的时间也相对较晚。直到全书进入五十四回时,这位陕西汉子才粉墨登场。当时,李逵、戴宗、公孙胜三人来到武冈镇时,听大街上的行人高呼:“好气力!”李逵比较喜欢凑热闹,于是便走上前去观望。
“李逵看那大汉时,七尺以上身材,面皮有麻,鼻子上一条大路。李逵看那铁锤时,约有三十来斤。”短短几句,交代了汤隆的形貌和兵器。李逵与其相识后,汤隆立即请刚见过一次面的李逵到家中做客。来到汤隆家中后,李逵粗中有细的一点体现了出来,他发现汤隆的家中满是些铁锤、铁砧、火炉之类的家伙什,料定他是一名精通冶炼的工匠。当时的山寨正值用人之际,所以,李逵立马对汤隆提出邀请。
“父亲原是延安府知府官,因为打铁,遭际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近年父亲在任亡故,小人贪赌,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权在此间打铁度日。入骨好使枪棒。为是自家浑身有麻点,人都叫做‘金钱豹子。’”
在汤隆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够看到汤隆的手艺是祖传的,而且他与民间那些打剪刀锄头的铁匠不一样,他是专门为官府打造制式兵器的铁匠。在《水浒传》中,几乎每个好汉都有拿手的兵刃。若梁山上没有这么一位精通打铁的好汉,梁山的战斗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汤隆早年不务正业,喜欢耍钱,估计是欠了一笔债,所以在乡间混得人人喊打,只能流落异乡。正因为流落他乡,所以他才有机会遇见李逵这么个家伙。李逵只是简简单单地一邀,汤隆便抛下了房屋家什,跟着李逵上了梁山。
从这里足见汤隆是个爽利人,做事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汤隆拥有大多数好汉都具备的特质,“水里水里来,火里火里去”,只要兄弟有难绝不推脱,这同样是陕西人义薄云天、豪爽过人的二次展示。
汤隆的加入,让梁山的事业上升到新高峰。在此之前,梁山的兵卒使的都是不入流的劣等兵刃,而汤隆上山后,培养了一大群擅长制式装备锻造的喽啰,让整个梁山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可以说,汤隆的地位虽不高,但他的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
且看全书五十六回呼延灼率连环马征讨山寨,为破连环马汤隆献计献策,与众好汉将金枪手徐宁赚上梁山。不论是汤隆与徐宁之间姑舅表亲这层关系,还是汤隆对“钩镰枪破连环马”的建议,都是梁山大破连环马的关键所在,所以汤隆在此战役中当立首功。
金圣叹先生在点评《水浒传》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笔者觉得,这句点评不够中肯。
在《水浒传》里,虽然登场人物足有数百个,但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帮衬,地煞好汉起码有一半如此,他们甚至连面目都未曾清晰示人。
梁山泊上的第三位陕西汉子裴宣,就属于这种面目模糊的帮衬人物。
在四十四回、四十七回、五十一回、六十回和七十一回里,裴宣均有露面,可也仅是露面而已,没有太多戏码。
裴宣本在京兆府担任小吏,号称“铁面孔目”。从这个外号上不难看出,裴宣是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家伙。这样的性格若属于包拯这样的高官倒还好说,没什么地位的裴宣若还秉持着刚正的处事风格难免要吃亏。
这不,登场后没多久裴宣便因得罪了知府,被流放到沙门岛。若不是邓飞、孟康倾佩其高义,将他奉为饮马川山大王,恐怕裴宣这辈子将默默无闻。在与杨林、戴宗汇合后,裴宣顺理成章地加入梁山阵营,并成了论功行赏的军政司官员。
至此,裴宣的铁面无私总算是发挥了作用。
从裴宣的身上,我们又能读到陕西人一丝不苟、做事踏实认真的一面。
不得不说,施耐庵先生见多识广,对陕西一带的民情颇有了解。若非如此,也无法将这三位陕西汉子写得如此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
【《水浒传》、《金圣叹品水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