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鹊山记
登鹊山记
登鹊山记
鹊山,是一个由无数巨大石块堆积起来的石头山包,传说当年神医扁鹊曾居住于此,它的海拔高度只有一百二十米。如果本次行程不是由济南潘兄精心安排,作为一个外地人,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有鹊山之行。
但其实我们也并不是特意去看鹊山的,而是想看看鹊山南边的黄河,以及鹊山北边的鹊山水库。一个是济南的水源保障地,一个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水库清波荡漾,一碧千顷;黄河浑浊奔腾,滋养万年。虽然我在黄河上已经来回很多次,但是从没有机会和黄河有过一次亲密接触。这一次,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在潘兄的盛情下。
黄河岸边的大堤上,依然是黄尘滚滚,车子奔驰在上面,随之就跟着一条磅礴飘逸的黄龙。让我们不敢打开车窗。即便如此,还是让潘兄刚洗过的车子上堆满了细密的黄色尘土。等到了一个有着滩涂的地方,赶紧下车,走下河堤,用手掬起一捧黄河水。看着手里黄色的水里那还在旋转不停的黄沙,心中顿时有了一种满足感。
这么多年来,在无数个书本上,在无数篇文章诗词里,总能看到对这条中华母亲河的描写,只是一直无缘可以和这个伟大的母亲河零距离接触,这一次,得偿所愿。心中虽然没有什么百感交集,但那种满足感却真的是油然而生。
感慨之余发现居然有人在黄河边高垂钓竿在钓鱼,于是话题很自然的就转到了黄河著名的特产--黄河大鲤鱼身上。陪同我们此行的还有潘兄的妻子马姑娘,以及潘兄的朋友小郝。马姑娘从小就住在鹊山脚下,黄河岸边,自然对这黄河大鲤鱼不陌生,她笑着说,“这黄河大鲤鱼虽然很有名,但其实土腥气很重,并不好吃。”这有悖于我平时从书上得来的经验。这样一道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名菜,在马姑娘的嘴里似乎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美味。只是经验告诉我,既然是一道名菜,那就一定有着它的美味之处,或许是烹饪的方法有些不一样吧。最起码,在河南,黄河大鲤鱼还是挺有名且颇受欢迎的。
不过,看着这奔腾浊黄的河水,我知道马姑娘自然有她的道理。在这样的黄色河流里,鲤鱼能够安然的生存,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可以想见,如果此时的我要是一跃下河,要不了几分钟,嘴里必然就塞满了碜牙的黄沙,整日里在黄河求生存的鲤鱼就更不用说了。而这样的鲤鱼在经过妙手厨师的烹饪下,还能调理出以美味闻名的鲤鱼宴。这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经历过的无数苦难,正如这滚滚黄河中的鲤鱼,【说到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不禁又要多说一句。这次和潘兄从济南到曲阜的路上,途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因为是在高速上看到的,就没有下车去参观。但是在手机上翻了一下大汶口文化,看到大汶口出土的那些精美的陶器和玉器,我和潘兄都有一种感觉,中华文化绝对不止五千年。只不过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破译这些上古文化的钥匙。那些精美的陶器经测定是在六千年到四千五百年之间。而这些陶器玉器的精美程度甚至比夏商文化里的瓷器更高。我甚至还怀疑,在夏商之前,中国的文化文明更为灿烂,只不过因为大洪水时代的摧残,导致了文明一定程度的倒退。要不然,中国今日的发展,难以估量,潘兄对此也表示赞同。】身处恶劣的环境而从没有想过离开,面对如此的浑浊的河水,却把自己滋养的肥硕健壮。甚至还可以在最艰难的险阻面前,一跃龙门,化而为龙。或者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存在,就已经注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可以在艰难险阻,恶劣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崛起的民族吧。
在依依不舍转身离开黄河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件事,如今的黄河虽然还是黄沙裹挟,浊流奔腾,但是黄河的水质也还只是含沙量很大所以才发黄浑浊,其水质本身却并不脏,要知道济南已经接近黄河的出海口了,在这样一个地方,水质却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差,可以想见,这些年对于环境的治理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就像我上个月经过长江,看到长江的碧波荡漾,心中也是满怀感慨。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一件事,那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办到的。环境治理如此,大国崛起亦如此。
鹊山,离黄河岸边不足两公里。因为马姑娘是本地人,所以对这一带非常熟悉,她小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爬一次鹊山,所有的路径她都很熟悉,有路的地方她爬过,没有路的地方她也爬过,所以,她并没有带我们去爬西北方那个已经很成熟,游客也很多的山路,而是直接在鹊山最南边的陡峭山坡上为我们指出一条路。当然,其实很多地方是没有路的,只是一大块岩石上被凿出一个小小的窝凼,用以把脚放上去,有的地方甚至连这样的小窝凼都没有,只能手脚并用,小心而慢慢的攀附上去。很刺激,但是也很安全。这正是马姑娘的细心之处,她知道这条路很难爬,但同时也知道这条路很安全,即便真的爬不上去,摔了下来,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因为两边并没有太高的落差,大不了也就是摔一下,拍拍灰尘还可以再次向前,绝无性命之虞。
不过,面对如此险峻的山路,前几年刚做过脚踝手术的潘兄在陪伴我一程之后,还是放弃了。一旦脚伤复发,那就不好玩了。于是等快到山顶时,只有朋友小郝陪着我了。我这人颇有些一览众山下的豪情。虽然鹊山也是一个小山,但在黄河北岸这样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颇有些挺拔高耸的意味。如果能够爬上山顶,一览黄河千里,沃野万亩,那必然是很不错的际遇。于是我坚持着向山头爬去。只是在接近山顶的地方,真的是无路可走了,而如果真要攀爬光滑岩石的话,无疑还是很危险的。就在我犹豫之际,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罅隙,仅容一人爬着进入,只要穿过这个罅隙,就又有路可走了。而此时的小郝,因为身材壮硕,那个罅隙根本就容不下他的身体,于是他也只能遗憾的放弃,接下来的路也就只有靠我自己走了。
四肢着地的穿过罅隙,眼前豁然开朗,通往山顶的道路竟然很是平坦,两旁树荫葱郁,脚下绿草茵茵。虽然只是很短的一截路,但已足够让我这个刚刚爬出罅隙,灰尘满身的人喜出望外了。
【这张图片是马姑娘用她的华为P20为我拍摄的,这也是我本次济南之行最满意的一张照片。哈,多谢了】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刚刚爬出的虽然不是仙人洞,只是一个罅隙,但无限风光这个词却显得无比的正确。站在鹊山的最高处,向东北眺望。九曲黄河尽入眼底,鹊山清波一览无余。惹得我不得不附庸风雅,作诗一首
昔日扁鹊登此峰
北望黄河入海流
缘何今日山南过
沧海桑田是神州
是啊,黄河几经变道,鹊山忽南忽北。这条母亲河曾给我们创造过繁华强盛的历史,也曾给我们带来了泥沙俱下的灾难。只是无论黄河怎么变道,也终究没有改变滔滔河水向东流的大势,也终究没有中断过中华民族一力向前的努力。如今站在鹊山顶上,看黄河奔腾,看泉城繁华,看铁路上巨龙呼啸,看农田里庄稼茂盛,清风吹过,齐鲁大地上一片生机盎然,阳光普照,黄河两岸旁车水马龙。爬山时的劳顿和疲乏至此一扫而空,心中充满了愉悦和满足。相比较于前一天登顶千佛山时的熙熙攘攘,此时独自站在山巅的我,成功和自豪自然是难以言表。
兴犹未尽,罅隙另一边的小郝向我喊话,很显然,他不知道这边山路的平坦和这边山顶的风光。他只是在担心我的安全。于是再次爬进罅隙,悠然下山。
下山时,不由得就想起了王安石的那篇《游褒禅山记》,王介甫因为同行者的犹豫而失去了深入洞天一游的机会,而我并没有因为潘兄的原因放弃最后一段的攀爬,最终得以饱览山顶风光,远眺黄河全貌。想来这大概也是我读过《游褒禅山记》后,留下的心理印迹吧。
这种文化上的印迹无所不在,无影无形。有时候它存续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有时候它闪现在我们的文字之里,不知不觉的阅读,无声无息的影响,极为自然的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向。比如从《游褒禅山记》里,我就被王安石这种尽力而为,再向前一步就有好风光,再努一把力就会获得成功的道理所影响。不止于这次爬山,一直以来,我都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这个道理,并大获裨益。
这或者就是文化影响和传承的一部分吧。。。。这也是我坚持写下去并期望对所有读者有所裨益的最基本愿望和最初的动力所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