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女儿幼时被捕,尝尽人间艰辛,拿着照片去晋察冀找爸爸
聂荣臻女儿幼时被捕,尝尽人间艰辛,拿着照片去晋察冀找爸爸
1946年4月,一个15岁的小女孩儿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晋察冀军区,她穿着普通的土布棉袍,背上还背着一个旧包裹,但最让人无法忽视的是,她那双明亮却坚毅的眼睛。
她的手里紧紧捏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男人是标准的国字脸,一身军装正气凛然,这是她的父亲,也是她千里迢迢从上海赶来晋察冀军区的原因。
照片是在北平的时候,叶剑英给她的,并告诉她:“这就是你的父亲,你带着照片去张家口,看谁长的像照片上的人,你就叫他爸爸。”
小女孩还来不及拿出照片比对,就被匆匆赶来的母亲抱了个满怀,带着哭腔道:“丽丽!我的丽丽回来了!”
母女二人久别重逢,顿时抱头痛哭。
直到照片上的男人接到消息赶到家中的时候,母女二人的情绪才稍稍平复下来,女孩拿出口袋中的照片,又看了看眼前的男人,顿时激动地喊道:“爸爸!”
聂荣臻嘴角边的笑意顿时荡漾开来,他忙应了一声,随后紧紧地抱住女儿。
不错,这位不远千里赶到晋察冀前来寻亲的女孩儿,正是新中国的开国功勋聂荣臻的女儿,聂力。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疑问,作为将军的女儿,聂力怎么着也是掌上明珠一样的存在,又怎会在15岁之时才回到父母的身边,与父亲相认?
这是追根到底,还要从那段风雨飘摇的苦难岁月中说起。
01 父亲的选择:家国难两全
说起聂荣臻元帅的一生,那可谓是波澜壮阔,戎马生涯几十载,立下了无数功勋,毕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
年少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中共特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均能看到他的身影。
只是自古以来,家国便不能两全,为了革命,聂荣臻元帅经常东奔西走,心中装着民族大义的他很少顾及到家庭,也因此,在聂荣臻元帅的膝下,仅仅只有聂力一个女儿。
按理说,聂力作为聂荣臻元帅唯一的孩子,不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也该是父母在旁,生活无忧吧。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位将门虎女幼年时便尝遍了人世间的辛酸冷暖,一岁和父亲分离;三岁和母亲被捕入狱;五岁时被寄养在贫民家庭,与母亲分离;十二岁做童工……
聂力的不幸遭遇,这中间固然有聂荣臻元帅为国家民族而舍小家的赤子之心的缘故,但更大的原因是,时代的大洪流所致。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来,无数共产人的生命终结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在白色恐怖笼罩的阴云之下,共产党迎来了首个寒冬。
而在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首当其冲,遭到了国民党的大肆围剿,损失惨重,一时之间,整个上海风声鹤唳。
可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迎难而上,党的地下组织工作不能中断,否则会有更多的革命人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上海地下党组织急需一个灵魂人物来稳定军心,主持大局。
可是,谁能担此重任呢?
思来想去,周恩来总理将目光放在了聂荣臻的身上。
组织的指示,聂荣臻向来都是不遗余力地拥护,尽管此去上海九死一生,可他仍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火车。
抵达上海后,聂荣臻全力协助周恩来总理整顿惨遭破坏的工人纠察队以及中共地下党的相关事宜。
在上海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聂荣臻又依照组织的任命先后前往九江、南昌、潮汕、香港、广州等多个地方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
1930年5月,聂荣臻终于返回上海与妻子张瑞华团聚,继续之前地下党组织的工作。
在这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围追堵截从未停止,时局形势对共产党人来说并不乐观,罗亦农、向警予、陈延年等人皆先后落入国民党之手。
进入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的聂荣臻为掩人耳目,避开国民党的视线,化名为李先生,进入到了报社当记者。
同年9月,他们的女儿聂力出生。
新生命的到来,总算是能驱散一丝笼罩在头顶的阴霾,聂荣臻欣喜之余,为女儿取名“丽丽”,也是希望她以后的日子能够绚丽多彩。
可聂荣臻依旧来去匆匆,据张瑞华回忆:“他每天早晨四五点钟的时候就要出门,夜里两点多才会回来,我会在房间里听着,他的皮鞋声和旁人的不同,所以,只要他一进入胡同我就知道了……然后我就静静地在门里边等着,等到他按照我们的约定轻轻地敲几下门,我才会开门让他进来……”
夫妻二人都是共产党员,自然要时刻警惕,以防被敌人抓捕;况且,眼下,他们还有了更需要保护的女儿。
身为父亲,聂荣臻元帅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时局动荡,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若不尽力一搏,国家就没有希望,民族就没有未来可言!
可即便是这样,在回到家后,聂荣臻总是尽可能多的去陪伴女儿。就这样,聂荣臻一家三口小心谨慎地在上海艰难地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然而,生在战乱时期的孩子,又有哪个是无忧无虑的呢?更何况聂荣臻夫妇的身份,注定了年幼的聂力要历经磨难,饱尝辛酸。
1931年,上海地下党组织再次遭到严重破坏,为稳妥起见,党中央将聂荣臻调往中央苏区工作。
此时,聂力也仅仅一岁四个月大。女儿太小,不适合长途颠簸,更何况,妻子张瑞华在上海也有任务在身,一家三口只能就此分开。
这也是聂力第一次与父亲分离,可谁也想不到,这一别,竟长达十四年之久。
02 即使身处黑暗,依旧向往光明
1934年,张瑞华在执行任务中被叛徒出卖,落到了国民党的手中,年仅3岁的聂力也同母亲一起,被囚禁到了监狱。
在身陷囹圄的日子里,张瑞华坚贞不渝,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紧咬牙关,不曾透露一丁点儿党组织的秘密。
在张瑞华身上所获无果后,敌人将主意打到了年幼的聂力身上,想以聂力为突破口,得到有用的信息。
可让敌人失望的是,不管他们是威胁也好,恐吓也罢,小聂力始终站在妈妈的那一边,从不随意开口。
她既懂事又聪明,知道母亲处在危险之中,只要母亲和自己都不开口,敌人没有证据,就不能随意处置她们。
狱中的生活实在艰苦,可小聂力却不哭不闹,很是听话,她宁可去吃难以下咽的野菜粥,也不愿意接受敌人的诱惑说出母亲身上的秘密。
敌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张瑞华与共产党有关,无奈之下,只能将母女二人释放出狱。
基于上海严峻的形势,党组织决定护送张瑞华和聂力先离开上海,可敌人对党组织重重封锁,想要离开,可谓是难上加难。
况且,此去前路未知,自己倒还好,早在决定入党的那一刻,自己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女儿不一样,她才5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几经思虑,张瑞华只得忍痛,将女儿寄养在一户工人家里,聂力再次与家人分离,只是这次,就只剩下了她一个。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还有几个年幼的孩子,男主人微薄的工资也难以覆盖整个家庭的开销,因此,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十分窘迫。
懂事的聂力深知养父母的不易,她主动分担家务,和养父母一起下田割麦,插秧……
在这个本该肆意玩耍的年纪里,聂力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她不善言谈,吃苦耐劳的性子。
可即便如此,家里也是时常无米下锅,迫于压力,聂力只能出去给人当长工,辛辛苦苦一个月,也只能得到一斗半的米,刚刚够家人填饱肚子。
在这期间,聂力还患上了疟疾。
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又哪里有余钱去看病呢?没有钱,就没有药,瘦弱的聂力只能在太阳底下蜷缩着身体,希望阳光可以带走自己的病痛。
每逢收割棉花之时,聂力也是要去地里面摘棉花,棉秆总是将她的身体刮得到处都是伤痕,为了不耽搁摘棉花,聂力只能将泥土糊在伤口处,强忍疼痛继续劳作。
而这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伤口处的鲜血依旧不停地流,有的甚至到了化脓的程度,进而溃烂,深可见骨。
而这些,也只是聂力苦难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罢了。
在十二岁那年,聂力进入了嘉丰纱厂当童工。在这里,聂力亲眼见证了日本人的残暴凶狠,暗无天日童工生活让她苦不堪言。
但是对于这些,聂力从来没有过抱怨。她相信父母的信仰,相信无数个像父母一样的爱国者会让国家换一番新天地。
她等着那一天的到来,也等着和父母重逢的日子。
03 我想成为父母的骄傲
1945年,经过无数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周恩来总理得知挚友的女儿还独自一人留在上海之后,便命令上海地下党组织寻找聂力的踪迹。几经波折,终于寻到了聂力。
就这样,在党组织的护送下,聂力离开了上海,途经淮阴、北平,最后终于一步一步走到了晋察冀军区,走到了父母的面前。
之后,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在与父母分离十多年后,聂力终于再次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当她讲起分开后的生活时,聂荣臻夫妇二人心如刀割,当年,一家人分离的时候,女儿还那么小,这些年可是吃足了苦头啊!
得知女儿未上学后,夫妇俩的愧疚达到了顶峰。两人商议后,一致决定,把女儿送到刚刚成立的“荣臻学校”接受教育。
聂力很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童工的经历让她切身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在她的努力以及父亲的辅导下,聂力很快就补上了自己落下的功课。从那以后,聂力的成绩一直稳稳当当地名列前茅。
虽然当时聂荣臻已经升到了首长,可聂力却从来不因为父亲而搞特殊化。
学校离得远,她就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风雨无阻。有时候碰上大雪,警卫员觉得雪天骑车危险,要开车送她,也被聂力一口谢绝。
即使曾经身陷黑暗,可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向往着光明,她想成为父母那样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父母的骄傲。
1954年,聂力顺利完成了高中的学业。
随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又远赴苏联留学,只为学习更多的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基于此,她选择了主攻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领域。
回国后,聂力没有借助父亲的关系,而是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干起,从实习生、技术员,到工程组长,再到主任、局长,一步步稳扎稳打,终于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技术水平,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
如我国海上测量船远航以及潜水艇下发射的实验,都有聂力的身影活跃在其中。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上了父亲一直期盼的“科技兴国强国”之路。
04结语
因为贡献良多,1988年,聂力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1993年7月24日,又晋升为中将,至此,聂力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位女性中将,果真是应了那句话,虎父无犬女。
而她身上那股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践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