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浮浪网 > 社会 > >正文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勤勉耕耘育英才 立德树人写辉煌

摘要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勤勉耕耘育英才 立德树人写辉煌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洪 文/图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潢川高中”)始创于1905年,是豫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学校,素有“...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勤勉耕耘育英才 立德树人写辉煌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洪 文/图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潢川高中”)始创于1905年,是豫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学校,素有“豫南文化和革命的摇篮”之称。

清朝末年,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深重,挽救民族危机的呼声甚高,迫使清帝于光绪二十七年宣谕废除书院,改设学堂。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历1905年1月2日),在弋阳书院原址,创立了官立光州中学堂.是豫东南创办最早的公办中学。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校名改为潢川中学校;1913年归省教育司直辖,为河南省立潢川中学;1921年校名改为河南省立第七中学;1927年始招高中班;1933年改为河南省立潢川初级中学;1941年复招高中班,恢复河南省立潢川中学校名。新中国成立后沿用原来校名,1954年高初中分校,高中迁至卢家大田,校名为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目前,该校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94万平方米,现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园林单位。校园绿化面积达21300平方米,生均7.08平方米。整个校园宽敞靓丽,高楼林立,枚槐小园、菊花小园、栀子花园、池中荷花,四季鲜花盛开;樟树林、松树林、柏树园、荷塘垂柳,年年绿树成荫。校园道路纵横,广场优雅自如,自然和人文融和,古典与现代辉映。学校秉承“育人为本,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传承“博学、笃行、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厚积、有恒、善思、求精”的学风,铭记“诚、爱、勤、朴”的校训,弘扬“团结、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师400余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32人、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125人、中级职称教师136人、初级职称教师12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省级名师共70余人。教育教学成绩优异,近十年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学生超过300人,有3000多人出国留学,近2000位毕业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尤其是近些年,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强化培养措施,一本上线人数年年走高,本科进线率超过85%。

坚持“三个狠抓” 强基培优助提升

在教学管理方面,该校提出“三个狠抓”要求:狠抓应届生的培养及潜能的挖掘,让中招成绩不高的学生在高考中能脱颖而出;狠抓一本进线率,确保在省级示范性高中评比中位于前列;狠抓尖子生的培养,让更多潢川学子能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在“三个狠抓”教学备考要求指引下,该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所突破,实现大批有潜力的中招学子“低进优出”的战略目标,先后有53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有300名左右毕业生考入985、211及“双一流”院校。

该校将课改与智慧校园建设结合,打造智慧教育,推进“生本智慧课堂”建设。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智慧课堂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生本课堂与智慧课堂是相互依存、融合相通的。“生本”是教育理念与方法,“智慧”是教育目的与过程。这一过程既要发挥“以学生为本”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创新方法来展示智慧教育,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之光。

“生本智慧课堂”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力争做到师生、生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互动,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教育目标。

打造课改“好校” 锤炼课改“好课”

该校为确保教学质量,鼓励教师进步,一直坚持并不断完善教师聘任制,在坚持优胜劣汰的同时,不断补充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在学科教研上,该校狠抓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的管理,推行导师制,认真做好学科教研,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高考备考上,三个级段统筹规划,全校上下统筹教学,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冲击名校方面,狠抓学科竞赛和自主招生,确保尖子生多录进名校。“今后,我们将在坚持以往有效做法的同时,不断学习省内外名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狠抓尖子生的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潢川高中副校长侯黎明说。

该校始终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理念,组织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广泛搜集、整理、加工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科学性、实用性、优效性的原则,构建包含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操作程序、实现条件等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准备、研究、总结3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各学科研究小组在学习借鉴、总结课改前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基本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教学模式。

当然,课堂教学模式毕竟是学科骨干教师总结探索形成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科组的教师会遇到许多设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对课改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该校利用多种渠道向教师介绍新的教改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在组织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的同时,该校还定期召开课改专题研讨会,交流课改实验的经验、体会与困惑。

通过研讨会和教研,教师们学到了一些好的做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课改实验的思路更加明确,课改实验的操作更趋科学,信心更加坚定了。

好课堂是一所好学校的首要条件,打造课改“好校”必须锤炼课改“好课”。该校的“好课”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而且是既要符合学校学科教学模式,又要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好课。

经过打造与锤炼,教师们懂得了何时放手让学生独学、对学与群学;懂得了哪个环节需要学生展示,教师在必要时介入点拨;懂得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学科教学模式,并能结合学情适时调整。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意识到,课堂教学需要“入模”,但不能“套模”,只有灵活运用学科模式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万里鹏程勇攀高峰。百年潢川高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唱响潢川高中教育品牌的主旋律,100多年来数千名贯通东西、德才兼备的教师在这里传道解惑,为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10万余人。“我们始终以办潢川人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让潢川优秀学子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选择潢川高中,就是选择离梦想最近的道路;选择潢川高中,只会让你更加优秀。”潢川高中党委书记、校长余勇说。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