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团课、不跑私教,为何这家健身房能拓店上百家?
没有团课、不跑私教,为何这家健身房能拓店上百家?
作者:王利
编辑:王小坤
自加州健身将 " 预付制 " 带入中国的那时起," 办卡跑路 " 的阴云便徘徊在健身行业上空,挥之难去。
它容易赚钱,但对一门监管相对缺失、发展程度较低,且需要精耕细作的消费型产业来说,这意味着走钢丝。当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或是市场环境剧烈变化,企业不可避免要面临经营问题。
" 办卡跑路 " 不仅关乎预付制自身,更反映出行业的一个长久难题——不靠优惠、销售技巧,如何才能把 " 反人性 " 的健身,做成一门良性发展的生意。
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事情起了变化。借助科技,以乐刻、超级猩猩为代表的新型健身房,在性价比、课程与体验等方面做着不同探索,试图给行业带来改变,赚 " 用户来 " 的钱," 月付 / 次卡 " 也随之冒头。
这一时期,一家名为 24/7 FITNESS(以下称 "24/7 健身 ")的连锁健身房,抱着类似理念及付费模式,在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出现。与内地同行不同的是,24/7 健身 " 轻内容、重设施 " ——没有团课,甚至会处罚推销的私教,他们将注意力放在打造运营系统,配置高端器械,维护场地清洁卫生,空气味道亦囊括其中。
" 让客人自在舒服地做运动,然后慢慢得到回报,而非短期,是我们认为比较健康、长远的模式。"24/7 健身董事兼 CEO 黄静怡谈到。
黄静怡站在 24/7 FITNESS 店门口
2018 到 2024 的 6 年间,24/7 健身在香港开了 100 多家店。即便经历疫情,也没因财务压力闭店。据黄静怡透露,当下 " 香港的每一家店都在盈利 "。策略得到验证后,黄静怡又把目光放到了香港以外的市场——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内地是当中最主要的一块。
不靠销售和预付费的健身连锁机构,如何持续盈利?能带着这个问题,9 月中旬,36 氪与黄静怡聊了聊。
健身房,不 " 硬销 "
除了打小耳濡目染对运动形成的热爱,另一个让黄静怡决定创业的原因,是当时香港健身行业充斥的" 硬销(hard sell)" 现象——通过各种不良手段销售会员卡。
香港健身行业发轫于上世纪 80、90 年代,健身文化自欧美传入后,名为 " 大场 " 的大型连锁健身中心涌现尖沙咀、中环等商区,舒适堡、加州健身是代表企业。
据港媒报道,在初期,健身房属于新鲜事物,加上 " 瘦即是美 " 的文化一时盛行,健身房获客并不困难,但随着同行增多,竞争逐渐激烈,行业陷入价格内卷,健身教练的生存法则,从深耕服务,转为奔命逼单," 硬销 " 成为行业的代名词。
在黄静怡创业前夕,用户对健身房投诉成风。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资料,2017 年到 2018 年,投诉数字由 221 起增至 415 起;同年,香港海关不良营商手法调查课接到健身行业举报 599 起。最为夸张的一起案例,是 2015 年一名智障男子疑被健身中心诱骗签约 25 万港币,并被带往财务公司借贷,累计债息近 100 万港币。
香港议员邓家彪帮助受害者推进智障男子受骗案,林宇翔摄
尽管香港方面在 2012 年后,将 " 饵诱式销售 "、" 误导性遗漏 " 和 " 疲劳式轰炸 " 等不良营销手法列入《商品说明(修订)条例》,也有健身教练因诱导客户签卡 140 万港币被判刑 40 个月,但仍未杜绝这种消费陷阱。
" 我认识很多健身行业从业者,他们都很专业,而且也不想去这样(硬销)营运自己的工作。" 黄静怡补充说," 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所以我就在想,如果给大众一个比较舒服的付费方法,这个行业是不是就可以改善。"
带着这个念头,IT 行业出身的黄静怡与朋友一同入局。以付费模式为起点,他们为用户体验制订了一整套策略。
首先是签订协议后 520 港币 / 月的扣款方式,与 24 小时开放的营业时间,方便消费者随时光临。400~1000 平方米的场地内,基本全部采用精英运动员训练级别的美国品牌 Life Fitness(Hammer strength 系列)器材,含盖有氧、力量训练等,场馆还有获有 Hammer Strength Training Center 认证。
此外,场地内的清洁同样重要,卫生间、淋浴间皆有专门维护;也设有医疗级消毒系统,定期抽检含菌量来确保器材洁净;空气则是新风系统搭配史伟莎喷香机来增加 " 宜吸度 ";热成像系统时刻监测消费者的身体状态,以确保安全。
24/7 健身场馆内部图
这套听起来难度不大的策略,支撑了 24/7 健身生存了 6 年。" 我觉得健身房就是做细节,让顾客能够感受到温度。" 黄静怡认为,一家健身房品牌的打造,便是由无数小事堆叠而成。
在此基础上,不算店长,每间店配有 2~3 名身形姣好的教练驻场提供服务。他们或是示范带头,活跃锻炼气氛,或是为用户提供些动作指导。不需要推销私教,除非客户主动提出需求。
这种做法也与黄静怡的观念分不开关系,她觉得 " 教练对健身房的运营最有价值 "。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教练热情的办法,不是许诺赚大钱,而是没有 " 跑数 " 压力。如是,健身教练也才会自愿付出更多,感染更多人。
狮子山下,24/7 健身正在写一个朴素却不常见的故事。
健身行业,先苦后甜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 健身故事 " 写起来并不容易,背后是大笔的投入。
你经常能在媒体、行业报告里看到类似 " 健身房属于重资产 " 的表述。其潜台词是商家前期得付出高昂成本,包括不限于房租、器材、人工等,所以才需要预付费制缓解燃眉之急。这种不成文的行规,也变形为一种叙事——健身房经营有风险,为了经营,商家需要找人分担,而非独立承担。
在黄静怡看来,这似乎有些问题,不应该借力他人,而是要 " ‘先苦后甜’,先付出,挺过去后,慢慢收到回报。"
据介绍,24/7 健身的每间分店,前期平均都要投资 400~500 万港币," 一开始投入这些资金有点辛苦,却是必要的付出。"
同样能体现这点的,还有疫情时期的会员处理。三年间,24/7 健身累计停业约 14 个月,纵使港府有所补贴,但远无法补漏亏损。为了维护顾客关系,在让客户分担和独自承担之间,黄静怡团队选择了后者。停业期间,24/7 健身暂停收取会费,亦无延长合同。
令黄静怡意外的是,得知这种情况后,一批顾客曾找到她说 " 你们应该要先收钱,支撑下去,我们希望你不要倒 "。
健身房有关人情,但更重要的是生意。已知香港租金、人力成本高昂、器材开销巨大,在会费并不算高,前期独自付出的情况下,如果再不期待没有的牌,单靠手中的牌,该如何破局?
" 奥卡姆剃刀 " 或许是最接近 24/7 健身方法论的概念——将数学模型、调研、经验和反馈相结合,尽可能只保留固定开销,统一运营品质。
24/7 上海首店正在筹划中
" 想要让会员更轻松地使用场馆,首先我们必须盈利,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着眼点更多是放在如何控制自身成本。"
比如店铺装修期间,只通过网络营销寻找客源;合作伙伴倾向寻找健身教练,他们大多愿意长期待在店内,可以处理日常接待等工作,再设有一名保洁,最少两人便可经营;疫情时期,在老派健身房雇人量体温时,24/7 健身则用机器将此动作自动化。
虽然创业之初,黄静怡就想要打造连锁健身品牌,但在开店这件事上,她非常谨慎。
像是一开始预设不同经营困境,做出平衡各方的方案;又或者不定量化指标,随时根据市场行情调整,她形容开店后每签一名顾客,就像攒 " 积分 ",当 " 积分 " 攒到一定数值,抵消成本后,再考虑开下一家分店;店铺选址调研时,以 3 年以上为尺评估租期,并特别注重当地经商环境。
团队管理层面,24/7 健身则是 " 自下而上收集信息,自上而下制定方法 " ——在依赖熟稔区域情况的当地合作伙伴之外,24/7 健身也会定期收集顾客反馈,除非听到大量声音,否则非必要不开店;每个月或者每半年,黄静怡还会专门召开检讨会,大家把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共同讨论,再按多数意见实践改进。
" 我们对合作伙伴都会做好管理培训。" 黄静怡接着说," 一般来讲,我们已经把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定好,例如客诉处理,但总有些小细节例外,这时候我们再听取意见,一起改良规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 24/7 健身纯加盟商的比例不超过 20%,更多还是投资入股,与她关系良好的朋友。
据黄静怡透露,由于每间店铺状况不同,24/7 健身并无统一的回本周期,通常为 9~12 个月。截至目前,24/7 健身的香港每间分店有 1,000~4,000 名会员,12 个月的会籍,每月月费 520 港币,仅单月会籍则为 1,020 港币。假设每位会员每月按 520 港币消费,会员数以 10 万计,那么每月至少产生 5200 万港币的现金流。
打破旧有行规的 24/7 健身,在让健身更加舒心,给了自身财务安全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叙事,比起跑马圈地,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慢慢来或许会比较好。
专注进阶健身人士
事实上,健身行业长久以来的预付费问题,跟客群属性有着莫大关系——小白用户。
原因也不难理解,当健身成为流行文化、阶层象征、乃至举国战略时,人们很难不被形塑。运动或者说体育,也大有从可有可无的 " 副课 ",转为升学必考的 " 主课 " 架势。拿行业成熟水平地区的情况,套到中国这个小白用户遍地的市场,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 " 钱 " 景和一群跃跃欲试的产业力量。
只不过,想象中的钱不容易赚到。即使体量庞大,然而小白用户并不是稳定客群,人性、消费环境、其他娱乐方式……太多看不见的因素影响着健身消费。
因此,黄静怡将重点放在有一定基础、经常健身的人群,兼容小白用户,哪怕市场数字没那么性感。
香港体操运动员石伟雄在 24/7 健身接受采访
她发现 " 专门化 " 是世界健身的趋势,对于这批人来说,他们不甘于简单、重复性的动作," 如果器材足够优质,能满足更专业的动作,他们一定愿意来消费。" 黄静怡回答说。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 24/7 健身 " 禁止硬销私教 " 的做法。黄静怡继续说:" 起初,教练(应聘时)会有些犹豫,后来他们发现我们这里更好做,除了品牌效应,这些有健身经验的用户,也会主动提要求,希望短期内达到锻炼效果,教练不用很辛苦地宣传推销。"
自疫情至今,在舒适堡结业,PURE 被爆欠租的行情中,24/7 健身逆势扩张,在香港开店之余,亦进军大湾区。2021 年,24/7 健身在珠海开设了首家内地分店,并逐渐登陆深圳、广州、厦门和成都,上海首店也在筹划当中。
他们期望把 " 香港经验 " 复制到内地,同时也深知其中难度不小——毕竟香港人文地理环境特殊,世界金融中心、国际化都市、地处亚热带、快节奏生活、消费之都、高楼密布……内地少有城市与之相仿。
拿定价来说,24/7 健身内地店的价格以香港价格为基准,目前是 458 元 / 月(约 500 港币),黄静怡坦言,这个数字并不亲民,内地有很多比 24/7 健身性价比更高的健身房。不过,她认为 24/7 健身所处的生态位,在内地市场竞争压力并不大,458 元的价格也在可负担的范围内。
" 内地一线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的一线区域,跟我们在香港的用户很像,他们对健身有追求,甚至达到了比赛级别,也会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 因而,24/7 健身在内地主攻中高端市场,提供专业的健身器械,专注一线地域。
现阶段内,在黄静怡眼中,寻找投契伙伴是与品牌建设同等重要的事情。她总结说:" 对于健身业,人的因素很重要,就算外界条件万事俱备,想要确保品质如一,我们要靠理念相投的当地人,所以我们需要把理念推广出去,这很困难,因为参与人数越多,品质越难以操控,另外文化差异也要克服。"
从 2018 到 2024,带有 " 香港基因 " 的 24/7 健身,用不算特别的模式持续写着 " 健身故事 ",故事的结局如何,暂未可知,但如今,他们想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内地消费者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