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浮浪网 > 社会 > >正文

​天主教会,中世纪的背锅者,底层民众的庇护所和世俗政权的敌人

摘要天主教会,中世纪的背锅者,底层民众的庇护所和世俗政权的敌人 欧洲的中世纪,经常被冠以“黑暗”的形容词,而得益于中世纪末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多人习惯将中世纪的黑暗归...

天主教会,中世纪的背锅者,底层民众的庇护所和世俗政权的敌人

欧洲的中世纪,经常被冠以“黑暗”的形容词,而得益于中世纪末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多人习惯将中世纪的黑暗归咎于实行思想专制的天主教会。

然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完全归咎于天主教之上,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站在中世纪的源头去看的话,教会绝不是中世纪黑暗的源头,相反,它曾在很长时间内,是欧洲广大底层民众的庇护所,也是贪婪自私的世俗政权的敌人。

中世纪教会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屠龙的少年,变成了吃人的恶龙呢?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到底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中世纪初期,欧洲的世俗王国混战不休,底层民众为了逃避因战争带来的灾难,寻求庇护于教会的羽翼之下,促使教会的兴起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原本就纷争不休的欧洲各公国,彻底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彼此之间征战不休,以邻为壑。这其中既有国家利益的问题,也有民族仇恨的问题。

但是毫无疑问,欧洲中世纪历史糜烂的开端,绝对跟天主教会没有关系。因为当此之时,后来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压抑的所有人都不敢大口出气的教会神权,还没有彻底成型。

跟近代中国不同,欧洲多山少平原,岛屿遍布的地理环境,促使其从文明萌芽的时期,就形成诸多分裂的部族,无法在政治版图上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传承近一千年的西罗马帝国,实际上也就在最初的时候可以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约束诸侯,勉强凑出一个横跨地中海沿岸的庞大帝国。

相对独立的城邦

然而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解体,这些原本就各怀鬼胎的世俗政权们,迅速的分裂成数十个公国,一座像样的城池,就是一个国家,而且这些国家之间为了商业利益,土地人口,宗教信仰等等乱七八糟的理由,打的一塌糊涂。

真的是应了中国那句黑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对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贵族而已,战争就是他们的主业,战胜了可以获得战利品,而战败了,只要不死,也可以用金币赎回,然后接着再战。可是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常年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战争遗留问题,将本就艰难的日子,更是打击的支离破碎。

然而他们能依靠谁呢?掌权的贵族们根本没有中国古代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彼此所重视的,不过是家族的利益和所谓的贵族体统。而正如前文所说,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不具备形成大一统王朝的客观条件。

正如古代中国每逢战乱时,各种邪教,宗教就会迅速发展一样,人在肉体上受到折磨的时候,精神寄托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在此基础之上,一个悲悯的,能够重建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的宗教诞生了,正是后来被当成是黑暗中世纪背锅者的天主教会。

二、教会兴起的前期,弥合了因为战争带来的种族仇恨,缓和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矛盾

那么天主教会是怎么样在世俗政权诸侯乱政的夹缝之中,兴起,并发展壮大的呢?

首先当然是其能够被众多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所接受的教义。经过多年的战乱,摆在欧洲面前的不仅仅是贵族阶层为了利益不断发动战争的问题,由战争带来的其他问题也随之出现。

中世纪教堂

谁家没有几个战死在战场上的子弟,几多家庭又因为贵族战争所带来的沉重赋税,不得不选择家破人亡,成为别人的农奴。就算那些底层的贵族们,他们也是从这样的战乱之中发展起来,本身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同时,常年的战争很容易在两个城邦,民族之间形成尖锐的仇恨,可是欧洲岛国的现状又促使这些彼此仇视的城邦军民们,不得不进行商业活动也各取所需。

这个时候,双方之间寻找共同点,在仇恨之中寻求和平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所有国家,所有阶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由天主教会解决了。除了少数人之外,天主教会对于欧洲大地上大多数原生民族的态度,是平等的。人跟人的价值,部分贵族与平民,领主与农奴,在神灵的天平上,是等码的。

“神不偏待人。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

有了这个基石,天主教开始在欧洲迅速发展,被很多人所接受。

但是被很多人接受,显然不能成为一种有力量的政治势力,正如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一样,其传播不可谓不广泛,然而其影响,却始终有限。究其根本,就是中国古代的宗教一直没机会执掌权力。

那么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凭什么能够在诸国战乱的背景之中,逐渐壮大,并拥有相当的权利呢?

这就要归结到权力的本身上来,古代国家的权力,大抵是从两个地方来的,一是土地,一是人口。而教会一开始主张和平,中立的理念,让中世纪初的世俗政权根本没意识到他的力量,反而谁都想借助于教会的力量打压敌人。

于是在各国互相妥协的默许之中,教会成为世俗政权律法之外的一个圣地,吸引了大量失地人口,和拥有土地的小贵族阶层靠拢,这些土地和人口聚集起来,积少成多,使教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竟然超越了任何一个世俗政权,成为一个独立的,比任何一个分裂的公国势力都要庞大,而且还掌握着底层民众民心的政治组织。从原本的一个裁决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

教会为皇帝加冕

当这个时候,教会实质上就以及更拥有了等同于诸侯国的势力,于是其发展更加迅速,土地和人口直接向教会的大旗之下聚集。最终形成在中世纪牢牢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天主教会。

所以说,从诞生上来看,天主教会实际上是底层民众为了寻求庇护,自发的聚集在天主周围而出现的。因为其怜悯和宣扬和平的思想,从一出现就被饱受战乱摧残的中世纪所接受,并迅速发展壮大。

三、中世纪后期,教会的世俗化,才是造成其思想上专制统治的根源

知道了教会建立的目的和发展的要素,就不难看出,实际上天主教会能够统一欧洲的思想,除了是世俗政权的虚弱导致以外,本身也是在分散太久以后,欧洲人寻求一种稳定的,能够照顾到国内弱者群体的统一制度的社会实践。

正如“先知”默罕默德”所说: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欧洲大陆的各阶层民众们,虽然受限于时代限制,无法在中世纪的欧洲建立稳定统一的大一统王朝,但他们走出了另类的文化认同之路,那就是以共同的信仰为基础的宗教大一统

而这种基于宗教的文化认同,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宗教裁判所

但是当教会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成为类似于世俗政权宗主国的存在,这个时候,其实它其实就脱离了单纯的宗教,本身也变成了一个国家。

当天主教会逐渐具备了一部分中世纪世俗政权特征的时候,同时也就具备世俗政权的弱点。内部的贪污腐化,权力的集中效应,等等。

更关键的是,宗教是有着传教的目标的,教会世俗化导致原本应该是通过和平方式传教的教义,演变成为暴力传教,几次十字军东征,都带有这样的特点。

但是反过来想,当教会打着宗教的名义发动战争的时候,它其实与那些打着其他名义发动战争的世俗政权没什么区别,这个时候的宗教,更应该将其当成一个独特的国家来看待。

四、结语

宗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发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抛开其中关于神灵的部分,宗教体系下的组织形式,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是人,就有贪婪,也有奉献。

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兴起,实际上最初是在世俗国家将整个欧洲搅得一团乱麻的时候,底层民众们为了寻找一种与贵族阶层平等对话,或者说是逃避贵族阶层压迫的方法,而自发的聚集在有“神灵”这种未知力量作为保护色的旗帜之下。说白了,最初的教会,实际上是底层民众的一个避难所。

而随着后期教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其本身也变成了类似于国家的政治组织,在强化了统治力量的同时,势必也带来国家本身的一系列弊端。从这个角度上讲,中世纪欧洲的黑暗,不是教会的黑暗,而是人类在封建时代所建立的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政权的腐化与堕落。

参考文献:

《旧约》

《政治经济学》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