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每天向200个朋友发送故宫抖音视频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每天向200个朋友发送故宫抖音视频
在故宫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幼儿园的孩子
#故宫研究员夸乾隆是个好设计师#
故宫博物院的匾额为什么设在参观出口?簋街的“簋”到底长什么样儿?谁是紫禁城第一位西洋钟表修复师?石鼓馆为什么只展出十块黑乎乎的大石头?
最近,故宫博物院官方抖音账号推出的“抖来云逛馆”第二季上线了。与上一季一样,每集短视频邀请一位故宫研究人员讲一个故宫相关知识点,大到某座宫殿的历史意义,小到一件器皿的纹饰演变,既有专业性,又有趣味性,几乎每一集的评论区都有长长的观众留言:“老师的讲解比现场看收益更大”“涨知识了”。
这样的获得感就连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也不例外。“他们讲的每个点都在让我重新认识故宫的价值。”作为故宫博物院抖音账号的忠实粉丝,王旭东每天都会观看这些短视频,并将它们定向发送给对故宫感兴趣的朋友们。他将自己当成“像白纸一样”的科普对象,也希望其他人都能来当观众。他说:“只有了解了文物的故事、了解了历史的真实,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以下便是王旭东的自述。
“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我第一次来故宫博物院是1997年和家人一起到北京旅游。那时故宫开放的区域没有现在多,我就像普通游客那样趴在太和殿门口看了眼皇帝宝座,沿着中轴线走了一遍。那时我对文物的理解还不太深。我1990年从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1991年开始在敦煌研究院从事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所以那时我的认知就是,故宫是以前的政治中心,是皇家的,而敦煌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民间的。
我在敦煌待了28年,这28年带给我的最重要的认知,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把文物保护下来。在敦煌,很多研究艺术、研究考古的学者会将文物当自己的生命一样去保护,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第二重要的,便是要注重学术研究,因为只有了解了文物蕴藏的历史、艺术、文化、社会价值,你才能有更强的保护意识,才能与时代结合,将这份价值传承并弘扬出去。
故宫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抖音@故宫博物院
2019年,我由敦煌调入故宫。这两个地方有很大的不同,面对的也是不同类型的文物,但我想抓住保护和研究这两条总不会错。在我看来,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90年代还没有数字化概念时,我们就开始用技术手段采集敦煌壁画,为的就是让这些在脆弱的自然环境里可能消失的文物永久地保存下来,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采集的成果可以通过影像转化,变成网络资源,影响力毫无疑问就更大了。
我到故宫时,数字故宫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新的技术、展示手段、传播方式让文物活了起来,像抖音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如此快速、覆盖如此广泛,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的。
坦白说,我以前看抖音较少,只把它看作是一个娱乐工具,好像与文化不搭边。2020年年初遇到疫情,故宫闭馆,我们开始在抖音做直播。抖音愿意在博物馆传播上出一份力,让我看到了它强大的传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新事物刚出来时一般都会经过一个快速发展期,然后才能慢慢沉淀。既然抖音在变,我们也在变,那我们为什么不加入进去,用它来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呢?
“在故宫修文物的匠人们”
来源:抖音@故宫博物院
“在故宫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幼儿园的孩子”
我现在每天都会看故宫博物院的抖音账号,还会给关注故宫的朋友们定向推送,有些是发在小群里,有些是发给个人,估算下来,我每天能辐射200人。他们大多都不是文博专家,而是需要科普的普通人。看到视频,他们都非常开心,有人感叹故宫建筑的伟大、称赞古人的智慧,还有人说没想到我们过去的认识是错的。
这些知识对于我来讲同样受用。故宫有如此恢弘的建筑、丰富的馆藏,在它面前,我们可能永远都是幼儿园的孩子。像王军老师讲的那几期,从故宫规划层面剖析中国人的时空观、天命观,以前我真的不太了解。所以我现在每天都在期待专家们讲新的内容,还要求团队不要给我剧透。我相信他们的能力。我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从故宫博物院传播出去的知识一定要准确。除此以外,我就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纯粹的观众。
“中国人的时空观”
来源:抖音@故宫博物院
对于普通人,几百年前的文物虽然离我们当下的生活很远,却是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佐证。文物里有古人的思想和创造,它们承载的精神文明使我们立足当下,使我们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不至于太过迷茫。
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被满足,便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生活场景就是博物馆。在发达国家,去博物馆是一种常态,我觉得现在中国也到了这个阶段。因此,我们博物馆人更应该做好准备,将文物内涵用一种公众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表达出来。
为什么中国这个优秀的制瓷国度没有发展出优秀的制造玻璃工艺?
来源:抖音@故宫博物院
在所有传播方式中,短视频确实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手段。它覆盖面广,像一个快餐,很快就能吃完,解决温饱问题。当然,不可避免的,知识点会有些碎片化,要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它还不成体系。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有营养、有搭配的套餐呢?
和抖音合作的“抖来云逛馆”是有这个考量的。这几期讲故宫的建筑,那几期讲故宫的陶瓷,再将这些小知识点连缀起来,就是一个知识面。我们首先要吸引观众的目光,然后再去考虑怎样优化内容,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观众。文化事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当下我们就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古人洗个手有多复杂?”
来源:抖音@故宫博物院
“要将文化自信建立在开放、平等的胸怀下”
这两年,我们的确在加速推进“数字故宫”的建设。根据空间范围、管理能力、游客体验这些条件,我们算出故宫每天最适宜的承载量是4万人,所以我们将原来每天限流的8万人降了一半。而由于疫情防控,我们现在每天只能接待75%的游客,即3万人。
线下参观能给人一种感染力,这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说抢票越来越难,我们也觉得压力很大。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科技手段让更多没抢到票的人感受到故宫的美好,甚至进入到古人创造的历史场景中去。前年开始,故宫尝试过几次直播,比如白玉兰花开的时候、下雪的时候、过年的时候,直播数据和反馈都不错。
我想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就是,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畅游世界。8月23日,故宫还与抖音合作直播。“抖来云逛馆”系列短视频中曾经出镜的5位专家将会返场,用4个小时为观众讲解文物与历史。这不仅是特殊时期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未来或许也可以成为一种常态。以后VR技术、人工智能更成熟了,我们可能还会创造一些更真实的场景。观众不再是一个人在家看直播,而是很多人同时在一个场景里交流、碰撞,真正进入到历史的纵深处。
总之,通过“抖来云逛馆”的短视频与直播,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们博物馆人在不断与时代同行,也希望大家意识到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皇权的中心,更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场所。无论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如何演变,我们要传递的价值观都是不变的:中华文明是不断开放、包容、互进的结果,我们要继续睁眼看世界,继续将文化自信建立在开放、平等的前提下,要接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让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故宫修文物的匠人们”视频及网友留言
来源:抖音@故宫博物院
这个理想很难实现,但我们总得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一直记得2020年年初的某一天,我上任不到一年,疫情才刚开始,故宫没有游客,我独自站在午门城墙上往北望去,蓝天白云,空空荡荡。我生出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感慨,我也为自己是故宫的一名守护者而感到幸运。
文/李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