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青春期教育太重要!父母把握这8个要点,孩子不叛逆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教育太重要!父母把握这8个要点,孩子不叛逆
李玫瑾教授在关于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讲座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生活情景来描述孩子的青春期。她在讲座中描述,如果孩子放学回来了说:“妈,我回来了,我饿了!”这不是青春期的孩子。
如果孩子说:“妈,我回来了。”然后走进自己的卧室,啪一声把自己卧室的门关上,隔绝父母和自己的空间。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青春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他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私人空间的青春期普遍特性。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期待和父母分享自己每天的日常,也不希望被父母约束,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因为孩子们不再受父母的“控制”,所以很多孩子被贴上了“叛逆”的标签。为了伪装“顺从”,部分群体可能会封闭自我,禁锢住自己的天性。
但自我情绪长久得到了释放,很可能会出现“扭曲性反弹”,面具戴久了也会有崩坏的一天。比如前段时间终于落网的北大学霸弑母凶手吴谢宇,他的事件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无处释放的自我意识的“恶性反弹”。
在学业成绩上,吴谢宇有着令人无可挑剔的履历表。无论是在他以全校第一名毕业的初中,还是在后来荣获多次奖学金(校内和校外机构)的北大,他都被公认是“学霸中的学霸”。在朋友的眼中,他更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且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好兄弟。
可是在外人眼中绝对不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的吴谢宇,却设计了一个毫无漏洞的谋杀案,而且被害者还是他的亲生母亲,一个养育他这么多年,并在父亲去世后独自支撑整个家的母亲。
上海社科院的社会学家在接受网络媒体采访时曾说,吴谢宇是典型的“阴阳人”,一面为迎合社会压抑自我,伪装自己的阳光面。一面是活在阴暗里,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负面自我。
带着伪善面具的吴谢宇,做出弑母这种有违伦常,有违社会的行为,很可能就是负面自我性格全面爆发带来的“扭曲性反弹”。也许吴谢宇善于压抑自我,善于伪装的根源,其实是来自对家庭生活以及自我成长环境的一种自我理解。
澎湃新闻曾报道过吴谢宇父母双方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多数人回忆中的吴谢宇和他的父母。报道中描述吴谢宇的妈妈谢天琴、父亲吴智的各自原生家庭情况都比较特殊。
吴谢宇的父亲吴智,是老家亲戚们的支柱,老家的亲戚都仰仗在国企做领导的吴智接济。吴谢宇的外公外婆都是失明老人,是需要照拂的可怜人。父亲吴智和母亲谢天琴是那个年代里典型的成熟懂事的好孩子。
阳光面的吴谢宇就像他的父母曾经那样,懂事、孝顺、学习好、从来不给大人添麻烦。在父母的影响以及亲朋好友的鼓励中,吴谢宇成长成父母和亲朋好友期望的样子。而“自我”的那一部分一直被禁锢着,他把“自我”阴暗的一面藏在面具的背后。
也许我们可以把吴谢宇事件的根源解读成“恶性的青春期延迟叛逆”。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青春期的孩子,想要被认可,坚持有自我。长期被他压抑的自我,最终在某一节点的促成下爆发,于是造成了弑母的恶性事件。
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很多情况下,我们错误的用“叛逆”去解读。而一旦给孩子的青春期加上“叛逆”的枷锁,这无疑是禁锢住他们的自我意识成长。青春期的孩子,比起衡量他们自我学业成就的分数,父母们其实更应该关心他们内心的自我诉求。
把握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才能更懂如何引导教育他们。
1、孩子自己的心智在逐渐成熟,形象到抽象,需要更多自我实践和阅历
青春期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希望脱离父母亲人的“掌控”,实现自我意识的独立成长。可是这一阶段的他们阅历不足,实践缺乏,很多想法和理解仅仅基于他们自己的浅显的阅历。于是他们自认为成熟的判断和想法到了父母这里就会变成不成立,而父母的否认自然会让双方站在对立面。孩子认为自己不被认可,父母觉得孩子幼稚,这样的对立找不到答案和出口。
2、父母一些“哄人唬人”的话已经说了很多了,逐渐已经不奏效了
当父母出于自身的阅历否定了孩子,自然孩子也不会再把父母的话奉为真理。那些父母以过来人给予的诚恳建议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回应,因为话说了很多遍了,孩子也听腻了。孩子渴望父母把自己当做同龄人一样沟通,而父母却总是站在高处说教,两者之间从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高度,怎么可能找到共同话题?
3、对很多事情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行动前对结果的预判有偏颇
因为阅历和实践有限,很多时候孩子对事情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探听到事件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由于理解不够深刻,他们对一些行为的预见结果判断出现了失误,继而得到了父母的再次不信任。
想要融洽和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关系,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引导,希望大家可以重视以下几点。
1、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很多父母把学习当做孩子本职工作,除了学习,孩子不能有以外的任何爱好。试问我们自己在工作之余还期望放假放松,又为何要求孩子每天只专注“分数”呢?
学习压力等同于我们的工作压力,同样需要疏导和释放。难道孩子在我们的眼中只是“分数”?他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格,也有各种情绪,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2、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找机会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说教
有人说最可怕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复刻企业的上下级关系,把沟通变成“指令”,把谈心变成“说教”。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难以找到和孩子的共鸣,当父母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把孩子放在下属的位置时,沟通自然找不到共同话题。
3、留意孩子的交友圈,并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当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不到认可和关注时,他会找到朋友圈中的“同类人”。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孩子的朋友圈都是些社会气的狐朋狗友?
当他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成人的平等对待时,偶然的契机下这些“假成熟”的“社会青年”也就成为了他的同类。因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发现不当交友时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4、不要采取语言攻击甚至暴力,对孩子是一种不公,更是大人的宣泄
语言暴力的伤害不亚于任何暴力行为,可能有人说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或者孩子犯错误了,一气之下父母说出类似“你怎么这么没用”之类暴力语言。虽然做父母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但孩子却成了出气筒,这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5、要传输正确的价值观父母需要以身作则,让孩子耳融目染
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是伴随终生的。来自父母的正面引导意义,绝对不亚于学校所能给予的积极教育。我们都说,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优秀的父母。
而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的孩子,最悲哀的结局是活成自己父母曾经的样子。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积极正面有活力的父母以及家庭环境,就是滋养他们成长的肥沃土壤。
很多家长害怕接受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父母的反抗。其实这是孩子自我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可能家长不理解为什么以前很听话的孩子,突然之间总是反抗父母。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去解读,这不过是孩子在寻求父母对自己的认可。
虽然他们的一些行为不够成熟,阅历尚浅,但那同样也是他们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毕竟谁不是一点一点在长大,在变得更成熟,认可孩子的不成熟也是认可青春期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