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陈家沟太极拳馆昆明分馆迁址开馆
组图!陈家沟太极拳馆昆明分馆迁址开馆
7月30日,陈家沟太极拳馆昆明分馆迁址开馆。
△学员李昆波、教练田野、学员曹子林、馆长周国刚为拳馆揭牌
昆明分馆的馆长是周国刚先生,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人物、国家武管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陈正雷先生的入室弟子,二十一岁从师系统学练陈氏太极拳,至今三十九年。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引导、吐纳而创造的拳术运动,是一种符合大自然运转规律、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要求的运动方式。
有着数百年沧桑历史的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舒展大方、刚柔相济、锻炼周身。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舒心清神。
既是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运动,又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承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迁址开馆,新老学员济济一堂,共同庆祝。
英国伦敦人朱文煊来华九年,其对中华传统武术很感兴趣,起初在意大利随一名华人武师学习长拳,但后来膝盖受了伤,于是作罢。
后在云南结婚生子并定居昆明,有一次他妻子带着小孩路过陈家沟太极拳馆昆明分馆,很感兴趣便生起学拳的念头,但当时孩子太小没能学成,如今小孩五岁,随分馆的田野教练学习少儿太极。
开馆典礼上,周国刚老师进行了表演,对此朱文煊表示,每次看周老师打拳都很激动。
当日,田野教练和学员代表还进行了太极剑、太极拳表演。
海鸥宾馆的相关负责人刘健对陈家沟太极拳馆昆明分馆喜迁新址表示欢迎和祝福,认为分馆的落户给宾馆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
学院代表杨健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习练太极拳的收获和体悟并祝愿拳馆越办越好。当天两位发言人名字中都带有一个“健”字,与太极拳带给人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周国刚表示: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并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太极拳是能够带给人健康的,老少皆宜。希望能将正宗的陈氏太极拳分享给大家。
当日,到场嘉宾纷纷合影留念,分享自己对太极拳的喜爱。周国刚先生面对镜头,介绍了陈氏太极拳和几位太极拳先师。
据了解,陈氏太极拳,清初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由陈王廷创建,由于其原理是以太极、阴阳、八卦等为基础得名太极拳,其后人不断优化改进,并向外传播。
陈氏太极拳尤其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位都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若遇劲敌,则内劲可猝然发出,制敌于转瞬之间。
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焦作市文化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陈氏太极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忙时耕田,闲时“造拳”和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以陈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旧传的拳艺,参以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借鉴明代军事武术家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旁参《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术,融合太极哲理于攻防技法,创编出今称陈氏太极拳老架拳法。
陈氏太极拳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年)时,陈长兴在老架基础上精简为一路和二路(炮捶)。
大约在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六传弟子陈有本(1780一1858年),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也称小架。其弟子陈清萍(1795一1868年),又在小架基础上,创编成“赵堡架”。
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陈氏第十六世,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末岁贡生,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祖父陈有恒,祖叔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该书引证经络学说,阐述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此前,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陈鑫遂发愤著书立说,用 12 年的时间作《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该书图文并茂,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精朴悉陈,显微阐幽,为拳坛理学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陈发科(1887—1957年),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29至1957年陈发科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其拳法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交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所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桢、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
十八世陈照奎(1928-1981),陈发科先生的幼子。四岁随父赴北京,七岁从父学习家传拳术。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及擒拿功夫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传授其父晚年所定83式新架套路,先后培养出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此四人为陈照奎自陈照丕去世后,接过接力棒培养出的陈家沟后辈子侄中的代表人物)、陈瑜(其独子,现居北京),张志俊、马虹等著名弟子,为推广、普及太极拳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873-1972),字绩甫。1928 年秋,北平(现在的北京)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到北平后,有同乡李敬庄(庆临)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登载宣传:“我国提倡武术,其目的在于强种卫国,自卫御敌,收复失地。”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 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 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术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技法,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保持着原有的传统风格。
延伸阅读:
在杨露禅、武禹襄等分别赴陈家沟拜师学艺后,陈家沟的太极拳迅速从家族式的民俗文化上升至了宫廷文化和健身文化,并在清末至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演变出杨、吴、武、孙等几大流派。其中,杨派对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以至民国时期的武术诗人杨季子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是河北永年人氏,他师出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于杨,后又从学于其子杨班侯。全佑传其子鉴泉,后鉴泉从汉姓为吴。他特将杨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发展为“吴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向杨露禅学习陈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处学习赵堡架,然后结合自身的创意与想法,创编了“武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现在的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起初拜师学习形意拳,继而又习得八卦掌,最后学习太极拳。学有所成之后,他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创编出“孙氏太极拳”。(陈小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