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解体始末
南斯拉夫解体始末
南斯拉夫,全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1945年11月29日成立时国名全称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4月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它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黑山和马其顿6个共和国以及隶属于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科索沃2个自治省组成。南斯拉夫共有24个民族,人口2347万(据1991年人口普查统计),其中塞尔维亚族852.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2%;克罗地亚族次之,共463.7万人,占19.7%;穆斯林族第三,共235.3万人,占10%;阿尔巴尼亚族217.8万人,占9.3%;斯洛文尼亚族176万人,占7.5%。此外,南斯拉夫境内还有马其顿族、南斯拉夫族、黑山族、匈牙利族等。
南斯拉夫国旗国徽
历史上南部斯拉夫各族长期处于不同强大帝国的统治之下,千百年的帝国征服和统治,使得南部斯拉夫各族在宗教、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很大差异。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故意在南斯拉夫各族间制造矛盾和隔阂,加之南部斯拉夫各族也纷纷效仿帝国的模式来构建国家、竞相扩张称霸,致使该地区民族冲突不断,南部斯拉夫各民族乃至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各民族之间,都不同程度地结下了历史积怨。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明显出现了建立统一的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倾向。在向统一国家的演进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的猜忌、矛盾又始终并行,而帝国争霸引发的残酷战争和民族仇杀,又常使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对抗发展到极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当局曾极力挑起过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的相互残杀。直到1918年,南部斯拉夫各族才第一次组成统一的独立国家,即“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但这个王国矛盾重重,素有“民族监狱”之称。不仅存在着阶级矛盾,而且根本不能保证民族平等,塞尔维亚人几乎把持了国家机器的所有要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及其帮凶瓜分了南斯拉夫王国,扶植了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竭力挑动南斯拉夫各族自相残杀,塞、克两族民族极端主义分子常常对对方进行血腥的民族清洗,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
南斯拉夫地图
南联邦建立后,南共联盟的崇高威望和民族平等政策对各民族之间的历史积怨起到了抑制作用。冷战期间,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并不投靠美国或苏联任何一方,参与组建了不结盟运动。1963年随着新宪法颁布,地方自治权逐渐扩大,南斯拉夫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71年和1974年的新宪法再次继续分权,将各共和国权力提升。使得各个共和国离心力增强。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作为民族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南共联盟队伍中早就出现了破坏民主集中制的“联邦化倾向”。铁托去世后,南共联盟失去了具有权威性的领袖人物。党内“联邦化倾向”进一步泛滥,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80年代末,在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之下,特别受东欧各国政局剧变的直接影响,南共联盟决定将多党制引进南斯拉夫的政治生活,从而使南斯拉夫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多党纷争的局面。各共和国的共盟不愿再接受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的领导,出现了共盟的联邦化,最终导致了南共联盟的解体。各反对党充分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南斯拉夫在国内遇到的政治、经济困难,大肆攻击共盟的政策,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并瓦解南斯拉夫联邦,以求实现各共和国的独立。
在严峻的形势下,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日益泛滥,南斯拉夫的联邦制逐渐失去凝聚力,各共和国的多中心主义和分离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公开主张实行“邦联制”,实质上是要求脱离南斯拉夫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共和国。此时关于南斯拉夫的国家体制问题已日益迫切地提上日程,各共和国和全体南斯拉夫人民需要对实行“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的问题作出决定性的选择。从1991年1月10日起,南联邦主席团就南斯拉夫国家前途问题开始召开会议。在磋商中争执双方塞尔维亚、黑山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各持己见,无法取得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决定由6个共和国的总统轮流主持进行各国首脑的会谈。经过数轮会谈之后,各方于4月11日达成协议,决定将先期已经形成的新的“联邦制”和“邦联制”两个方案交付各共和国进行全民公决。全民公决只有克罗地亚在5月19日进行,但表决的问题已改为是否赞成克罗地亚独立。虽然其境内的塞族进行抵制,但参加投票的人中94%赞成克罗地亚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同时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而独立,正式启动了南斯拉夫解体的进程,并旋即引发了以塞尔维亚和黑山族为主体的南人民军同斯洛文尼亚地方武装的冲突。在欧共体的调解下,交战双方停火,南人民军返回军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同意推迟3个月执行其独立决定,但随后克罗地亚境内武装冲突又起,并且战火愈演愈烈。10月8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再次联手宣布正式独立,并谋求国际社会承认。在此情况下,马其顿也经过全民公决在11月20日宣布独立。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共和国议会于同年10月15日通过关于该共和国主权问题的备忘录,并经过全民公决于1992年3月3日宣布独立,随即也引发了波黑境内的武装冲突。在4个共和国宣布独立和分离出去的情况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至此,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同彻底瓦解,分裂为5个国家。
在2003年南联盟重组成为更为松散的邦联,并易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也随之成为历史名词。2006年,黑山经由公民投票脱离塞尔维亚和黑山,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2008年,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正式独立,但未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承认,亦因为中国和俄国的反对,至今仍未加入联合国。
自2008年后,前南斯拉夫的领土共分裂出北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等六个受联合国承认的国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国家承认的科索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