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决意杀魏延?别被三国演义骗了,真相唯有4个字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决意杀魏延?别被三国演义骗了,真相唯有4个字
历史上,魏延一直被打着“反骨”的标签,虽然是蜀汉骁勇善战的大将却不被重用。诸葛亮更是如此,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即使任用马谡,也不敢使用魏延,也造成后来的街亭失败。
五丈原上,诸葛亮临死前安排好身后事,其中一件就是吩咐马岱趁其不备将魏延杀害,诸多影视剧中都出现过这一幕。那么,诸葛亮临死前决意杀魏是真的吗?
别被演义骗了,魏延之死真相只有4个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三国演义魏延被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安排马岱跟随魏延伺机杀之,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魏延造反。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起兵反叛,马岱假意与之联手阻击杨仪。
另一方面杨仪打开诸葛亮的锦囊,按照计策让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就把汉中的城池献给魏延。
结果魏延信以为真,马岱趁着他大喊三声之际将魏延杀死,算是完成了诸葛亮的遗愿。
诸葛亮临死为什么决意杀魏延,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三国时期投降献城的很多,但魏延却有些不同,卖主求荣让诸葛亮很不耻。
他认为魏延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甚至还有“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个说法,诸葛亮早就看穿他以后会叛乱并时刻提防着,早期就想动手杀了他,只是被刘备阻止了而已。
第二点就是诸葛亮深知自己临终之后,朝廷内功劳最显著的人物就是魏延,一旦自己去世将无人能够制衡他。到那个时候,魏延将成为无人能够控制的野马,祸害蜀汉朝堂。
在蜀国魏延就怕诸葛亮一人,另外诸葛亮还把重任及兵法交给姜维,魏延心胸狭隘必定造反。
为了保护蜀国内部的太平,诸葛来自然不会让功高盖主的魏延留下来,所以就提早安排马岱跟着魏延给予最后一击。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关于《三国演义》有这样一句评价“三分真,七分假”,而罗贯中针对魏延的刻画除了骁勇善战之外,其余几乎都是假的。
真实的魏延是怎样的人
历史上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中期重要将领,作战英勇并有将略,深得刘备信任、诸葛亮的重用。
魏延也没有杀死自己主公投降献城,所谓的“有反骨”不过是《三国演义》杜撰的而已,主要是为了人物刻画,诸葛亮也从来没有刻意针对过他。
蜀汉存续期间,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第一负责人,可见是从心底上认可并重用此人,要知道马超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所托,镇守期间魏军丝毫不敢踏足汉中一步,蜀汉北部边境稳如泰山。
既然如此,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要杀魏延呢?严格来说并不是诸葛亮想杀魏延,孔明丝毫没有这个意思,主要是和魏延关系水火不容的杨仪想要杀死他。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讨伐曹魏期间魏延主张出奇兵,诸葛亮主张谨慎稳重。孔明死后魏延想继续进攻,负责后勤的杨仪却想撤退,之后魏延就擅自率军先行还烧毁栈道。
这个时候魏延的行为触犯众怒,杨仪以诸葛亮的威望,说服并劝降魏延的部下,导致魏延军队内讧溃散,最后魏延被杀,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咱们来看看具体的经过。
一切皆因权力之争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讨退军事宜,决议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就不要管他,其余军队自行撤离就可以了。
然而,诸葛亮死后杨仪掌握军权,秘不发丧并令费祎观魏延之端倪。费祎在魏延和杨仪之间“瞎捣鼓”,以至于魏延恼怒不已,趁着杨仪所部还未进发率领部队南归并烧毁栈道。
按照诸葛亮的吩咐魏延是用来断后的,然而他擅自不执行断后任务,导致蜀汉主力直面司马懿追兵。临走前还还烧栈道,很可能导致大军行动减缓。
要不是姜维杨仪急中生智,加上诸葛亮的余威,蜀汉大军可能直接就交代了。等杨仪带着大军撤回汉中时,魏延还带着部队去跟他火并,又是和造反没两样了。
以至于魏延的部下也认为主将有错,军心涣散不战自溃,如此情况下魏延只能逃走,最后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斩之,事后还杀了魏延三族。
由此观之,魏延是怎么死的?主要还是权力争夺。诸葛亮去世前,对接班人及北伐大军都做了安排,诸让杨仪为北伐大军主帅,然后率领全军撤退。
魏延怎么可能会服从他的指挥,毕竟让地位高的服从地位低的人谁也不服气,再加上费祎一捣鼓火气便爆发了。
诸葛亮在临死前已经安排好一切,但却没有通知魏延,才让后者有了这么大的反应,他主要也是生气诸葛亮为何不把大权给自己。
魏延的做法也算不上造反,然而杨仪却将此事不断扩大化,并借助诸葛亮的名望为自己所用,趁着这个机会把内讧的罪责栽赃给了魏延,同时还诛灭了魏延的三族。
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也是为了掌控蜀汉的军政大权,只是后来没有得逞而已。值得一提的是,也是费祎在杨仪和刘禅之间瞎捣鼓,使得刘禅对杨仪起了疑心,最后杨仪于悲凉中死去。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的改编使得很多人受此影响过大,魏延或许有争夺权力之心,但却没有造反的心思。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