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心中有我,而不是心中有身
《论语》精读:心中有我,而不是心中有身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日常忙碌,迎来送往,酬酢万千,皆是为得。
类似的表述,还可以看法磬禅师的回答。
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镇江的金山禅寺,由住持法磬禅师作陪,站在山头上欣赏长江的风光。
看见江上熙来攘往的船只,乾隆问法磬禅师:“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往来?”
法磬禅师说:“只有两条船往来!”
乾隆不解的问:“你怎么知道只有两条船呢?”
法磬禅师说:“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
这回答一语道破人生追求,名利,就如同一个磁场,各种小铁屑、小钉子和小矿石,都义无反顾地朝向着名利。但还有两条不起眼的小船,一条为权,一条为色。名、利、权、色,这四条船在人海中游弋和拼搏,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人生。
曾看到个谜语,谜面是“心中有我(打一字)”,当时也没心思去猜,直接翻找答案,跳到眼前的竟是一个“悟”字,这字顿时惊住了我:原来,我一直没开悟,居然是心中无我,只有心中有我,才是悟。
有了这思路,认真想想以往,确实只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感觉的愉悦,即使不食不寝地思念着某人,也只是想着某人带来的愉悦。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私心,是为己之心,但这私心偏又不够彻底,只是为了身体的存在和享受,心中并没有装着自己,而是装着各种商品和享受,说是“为身之心”则更为贴切。
还有一种私心,是为小孩的操心,看上去是无私的爱,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整日就围着小孩转,和别人聊天,三句话必然转向小孩的教育问题,这样终日转啊转,最后成了一种习惯和强迫症,也就忘了自我,忘了自己的价值和发展。
其实,无我,是一种境界;有我,是一种智慧。
孔子说:“古代的学人是为了自身发展。”这是有我;
《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有我;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这还是有我。
那么,怎么才算是“心中有我”呢?用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自我实现”。通俗说来,即是“把自己当一回事,把自己这辈子当一回事”,自我实现,不是为了身体的欲望,而是自己的一生如何。
记得小时候听到一个“四有新人”的口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当时也不甚了了,只是在学校里老老实实地“有纪律”,现在想想,这“四有新人”更像是儒家的当代口号:有理想,自我实现追求;有道德,做个君子以至圣人;有文化,学习经典,学习前人;有纪律,以礼来自我约束。
其实,这“四有”,也就是“有我”,眼中有“我”的一切,才能如《大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