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浮浪网 > 生活 > >正文

​《论语》第四篇里仁(7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摘要《论语》第四篇里仁(7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

《论语》第四篇里仁(7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李泽厚】孔子说:“发财和做官是人们所愿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不接受。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不去掉。君子失掉仁,还算什么君子?君子一刻也离不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这样。”

【钱 穆】先生说:“富与贵,人人所欲,但若不以当得富贵之道而富贵了,君子将不安处此富贵。贫与贱,人人所恶,但若不以当得贫贱之道而贫贱了,君子将不远去此贫贱。君子若远去了仁,又那得名为君子呀!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远去仁。匆促急遽之时仍是仁,颠仆困顿之时同样仍是仁。”

【夜辰心得】

富,是有钱;贵,是有地位;贫,是没钱;贱,是没地位。这章想说什么呢?我觉得,孔夫子是在告诫弟子们,对于君子来说,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根本不是个事儿。那什么是个事儿呢?仁与不仁,这才是个事儿。离开了仁,君子还算什么君子。

前面我们反复讲,《论语》是干什么的?它是教导人们立志成贤成圣成君子的。当我们选择走上这条路时,富贵、贫贱就不是一个问题。进入不惑之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一定要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说白了就是理想,就是目标,弄明白自己到底要活成个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搞明白了,纷杂的世界就会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简单多了。就好像你知道自己要活成个鸡的模样,那你还会跟一群狗去抢骨头吗?还会跟一池子鱼去比游泳吗?只有不知道自己要干啥的人,才会随波逐流,今天跟狗抢骨头,明天跟鱼比游泳,忙忙碌碌,却又一无所得。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吗?不可能。

所以,想要成为君子的人,就必须牢牢地守住“仁”。钱穆讲,常人富贵则处,贫贱则去。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他还说,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意思是,仁这个东西,做到并不难,难的是仁不离身,一直仁下去,各种各样的环境下都能仁下去。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与孔夫子说的是一个道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一顿饭的功夫也不离开仁。

同时,孔夫子还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是指匆忙急迫的时候;颠沛,是指困顿流离的时候。为什么讲这两个方面?因为仁也是需要经受考验的。匆忙的时候,人的行为基本是下意识做出的,如果这时候还能做到仁,那说明仁是刻在骨子里的,不需要思考就做到仁。而颠沛的时候,这是接受苦难的考验。到底仁不仁,不是身处大富大贵中捐两个钱的事,是严刑拷打、上老虎凳、灌辣椒水之后,依然坚守仁而不改,这才是君子。说到这里,是不是想到,君子其实与共产党员是一个特质。

有时候想,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很难知道。人们都说“认识自己”,可认识自己实在是相当的难。没经风历雨,经过一些现实考验,自己到底几斤几两还真不好说。人间就是一杆秤,每个人都得在上面称一称。

君子守仁,贵在一以贯之,难在一以贯之。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