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是干什么的
城门是干什么的
“城门是干什么的?”“走人呗!”这话只说对了一小部分。这是城门的交通功能,是与城墙联系在一起的。城墙是军事筑垒工程在建筑上的延伸,有墙就得有门。但这个地方最容易被攻破,所以在那两扇门板之外又增加了箭楼、垛口、瓮城,等等。这就是说,城门也是军事防御设施中的一部分。
以北京城为例,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大军始终攻不破德胜门,连德胜门外的老乡们都上房揭瓦,抡下来砸瓦剌骑兵。而到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的那一次,皇上已经油尽灯枯,老李只在神武门那儿象征性地射了射箭,留给今日一个旅游的说头。再然后,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这回北京那一十六道城门只起了交通作用。这说明一道理:冷兵器时代,连上房揭瓦都是战斗力,那么老大一座城门一道城墙,不是里面的人心垮了,确是不大容易进去的。但是到了重火器进入战争的时代,城门作为防御设施就不大灵了。
城门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礼仪章法。“礼”关乎人伦关系、是非标准、道德规范。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范。《礼记》中规定了建筑形制的规范和章法,王城的城楼高9丈,诸侯的城楼高7丈,宗室的城楼只能高5 丈。城门弄多高是个级别待遇问题,要是高度超标了,意味着想取而代之,是僭越。
城门的礼数中还有一件事:名字不能瞎叫。就说北京的“广安门”吧,这是清道光以后的叫法了。明嘉靖时这里叫“广宁门”,那时候谁也不知道道光皇帝的名字要叫“旻宁”。皇上的名字哪能让老百姓一天到晚叼在嘴上,所以广宁门为避皇帝名讳就改成了“广安门”。
广安门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拆的。再前推10年,梁思成等人曾极力主张保存北京的城墙和城楼,“因为它们是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民族的璎珞,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珍宝,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文物”。梁先生说的,自然是城楼和城门的历史文化功能。“文化”这个东西有着极强的继承性、延伸性。比如城门,元大都的时候,现在的“阜成门”、“朝阳门”那个地方叫作“平则门”、“齐化门”,到明代就改了,可是到我上一辈的老北京人,还爱那么叫。这个城门名字的“文化”,流淌了700年!今天,老北京的16座城门里,健在的只剩3座了,可是那些城门的名字恐怕还会再叫上700年。
现在看来,城门的军事功能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彻底萎缩,城门的礼制功能已经浓缩到像“天安门”这样一种纯粹的国家符号。今天,城门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的基本上只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功能,它们是旅游中的目的地和景观,是古代建筑的标本,是历史形成的城市交通枢纽,是城市机体上美丽的“璎珞”,是供后人流连和顾盼的地方。
⊙本文选自《地图》杂志,内容有所删减,版权归《地图》杂志所有
分享多彩世界传播地图文化理念地图杂志微信号:dituzazhi合作or投稿邮箱:dituzazhi@sinomaps.com
新浪微博:@地图杂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