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特·基顿-他是成龙的偶像,默片三大天王之一和卓别林齐名
巴斯特·基顿-他是成龙的偶像,默片三大天王之一和卓别林齐名
文 /大远
在成龙的自传里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剧情和动作灵感来自上古时期的默片电影。而其中巴斯特·基顿是被成龙借鉴最多的人之一,而至今,成龙还被称为中国的巴斯特·基顿。
故事先从1924年说起,那一年一部名叫《福尔摩斯二世》的电影上映,而很多冲着“福尔摩斯”四个字走进影院的人都被骗了,这不是一部犯罪惊悚片,这是一部喜剧片。
44分钟的电影结束之后,所有人才意识到,这是一部神作,导演,编剧,主演,制片,剪辑,都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巴斯特·基顿,也正是他开创了“板着脸讲笑话的表演风格,冷面笑匠是人们对他的爱称。
默片年代的三巨头——巴斯特·基顿,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
巴斯特·基顿属于极其有符号感的一位,看看他从小到大的照片,除了脸上的皱纹,表情根本没变化。
他就这样板着脸,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搞笑并且危险的动作。而这些动作,被我们看见或者是再次记起来,都是因为成龙。
《A计划》里的这组镜头,成龙坠楼冲破一层层的窗台。
坠楼镜头借鉴的默片时代巴斯特·基顿的《三个时代》。
在《A计划》续集,有一场戏是牌楼倒下,因为成龙的站位精准,没有被砸到。
这个镜头致敬的是巴斯特·基顿《船长二世》。
有人比喻巴斯特·基顿和卓别林,戏路就像是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成龙和周星驰,一个是动作喜剧,一个是表演喜剧。
在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巴斯特·基顿亲自上阵做特技,到了今天依然让人称奇。
在《将军号》里,巴斯特·基顿创造了默片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场面——火车坠河。
《福尔摩斯二世》中,基顿设计出一场单人坐在车把手上,且计算精确的过桥戏。
还有这场和火车擦身而过的惊险场景。
注意,这是没有电脑特效的时代,一切的一切都是实打实拍出来的,也就是说差上半秒钟,他就没命了。
在大批和基顿合作过的工作人员里,曾有这样一句话被广泛流传:“拍完电影他还能活下来,真是奇迹。”
《一周》
甚至在街上,他随手一抓飞驰而过的汽车,然后制造出自己被车带飞的精彩场景。要知道,这个动作要是没有在计算和执行的时候把握精准,很危险:
《警察》
由于巴斯特·基顿的电影,投资都是当时普通电影的2-3倍,因而,他的电影中大场面也比比皆是。
例如《七次机会》中,他制造了一场人海大战的大场面:
还制造了乱石追逐的精彩场面。
这些镜头,都是巴斯特·基顿亲自上阵,一个个的长镜头记录下来的不只是简单的剧情,更是一个电影人用命换回来的对于艺术的诠释。
巴斯特·基顿出生在一个杂耍艺人世家,从小就被爸妈扔来扔去,这倒是给他扔出了一幅好身体,成年后他参加一战,在欧洲战场成了劳军演员,一战结束,巴斯特·基顿回到美国,正式出道。
双卷喜剧(二十分钟)的喜剧短片时基顿刚出道时推出的作品符号,动作、大场面、机关是他戏剧中的重要笑点。
他自己说,如果不做演员,他也许回去做个工匠。
从短片到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基顿进入了米高梅,那些堪称伟大的巴斯特·基顿作品,都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十年间拍出来的:《待客之道》,《航海家》,《福尔摩斯二世》,《将军号》,《船长二世》,《七次机会》等等。
投入越来越大,但票房却不见起色,而基顿电影事业的最大转折就是米高梅对于他电影创作上的指手画脚,米高梅不允许基顿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更改剧本,加入新的灵感或者删减之前的剧情,基顿的创造被严格限制。
巴斯特·基顿失去了艺术创作的主导权之后,基顿的电影失去了创新和灵气,有的只是对于过去经典桥段的变形重复。
此时的基顿事业不顺、婚姻遭遇危机,再加上酗酒等问题,19世纪30年代,基顿的下坡路走上了快车道。
一个天才终究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周薪,从3000美金降到100美金。
五十年代电视兴起后巴斯特·基顿的事业曾经出现过转机,正所谓“大势已去”,一个大师的最黄金的创作期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1952年,卓别林自导自演《舞台春秋》,卓别林请来了巴斯特·基顿,两人合作了一段戏中戏。那一年,卓别林63岁,巴斯特·基顿57岁,这也是两人唯一的一次合作。
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大会向巴斯特·基顿致敬。
全场响起了十分钟的掌声。
半年后,巴斯特·基顿去世。
有的时候致敬先人正是给自己力量
我是远见电影院的远叔叔 谢谢关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