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鼻祖倪匡
网文鼻祖倪匡
倪匡
导语:倪匡自称是全世界写汉字最多和最快的人,因他自进入文坛以来,迄今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
倪匡,1935年生,香港人,祖籍浙江宁波镇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肄业,知名的香港作家、编剧、节目主持人,被喻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亦是女作家亦舒的兄长。
1957年由中国大陆移居香港,自此从未踏足过中国大陆,1986年改奉基督教,1992年移居美国旧金山,2007年返回香港。
倪匡是两岸三地和全球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写作范围甚广,除最主要的科幻小说系列外,亦曾写作不少的灵异故事,以及少量武侠小说、侦探小说与情色小说等。作品包括《卫斯理系列》 、《原振侠系列》、《女黑侠木兰花系列》等。
此外,倪匡也创作了超过三百多个电影剧本。另外亦曾在1989年至1990年间,与黄霑和蔡澜合作主持亚洲电视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
01 生平
1951年,16岁的倪匡为了追寻乌托邦理想,辍学离家,只身从上海北上苏州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受训三个月,然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公安部队成为基层军官,参与过苏南的土地改革和苏北洪泽湖的治理淮河的工程,具体说参加了双沟引河工程和南潮河水闸工程。
1952-1953年间,在苏北滨海县废黄河边上的七套至陈家港一带,开垦盐碱地创办劳改农场:“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部新人农场”,占地七十万亩容纳五万人,主要种棉花。
首先要北起自陈家港,南迄废黄河口,建造一道全长超过五十公里高四米的海堤,以保护五十万亩即将开垦的荒地不受海水倒灌侵袭。
1955年中,志愿报名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赉特旗绰儿河畔开辟劳改农场种植水稻:“保安沼机耕农场”,带了一批劳改犯人先到镇江,换乘火车专列北上,经郑家屯、在黑龙江省泰来县下火车,最后步行或乘马车三天到目的地。
第四大队的大队长为蒙古族巴图,大队书记为汉族丁建民。争取到多次出差机会,深入大兴安岭林区深处采购基建木材,到东北的大中城市采购物资。
他渐渐意识到种种不合理的行为,跟宣传的平等世界完全是两码事,内部就有不少特权,而且事无大小都要汇报思想、开会检讨(批评与自我批评),令爱好自由的倪匡越发感到不满和失望,经常跟上级争拗。
1955-1956年冬,在一次风雪中运煤途上,他和另外几名士兵把一条木桥拆下来生火取暖,导致一辆拖拉机坠河,拖拉机驾驶员当场死亡。结果被劳改大队书记指为“破坏交通”,最后罪名竟然是“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另外,他偷偷饲养的狼狗把大队长咬伤,这两罪并罚,足以判他监禁十年,此时的倪匡手足无措。
1956年5月中旬,倪匡连夜骑马赶到泰来县火车站,乘坐齐齐哈尔-大连旅客列车到达大连,再乘船往上海,但那时没有人敢接待他,他只好继续南逃,历尽艰辛。
多次靠吃老鼠、蚂蚁、棉花充饥,走了三个月的路到达广州,路上还发挥其刻制印章的技术瞒过关防人员,才成功逃离中国大陆,后经澳门,于1957年7月成功偷渡到香港。
02 写作生涯
倪匡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写作思维,跟他年轻时在中国大陆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他说: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众多,没有什么娱乐,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中国的几本著名小说,他在十二岁前已读过,那时最喜欢的书是《孟子》,升上中学后就爱看翻译小说。
倪匡认为人脑和电脑一样,都是要先输入很多材料才会运作,相信童年时从书本的吸收,便成了他日后写作的资源。
倪匡抵港初期在工厂当杂工,晚上在大专院校进修,后来投稿到《真报》和《工商日报》,不但被采用,还获《真报》聘用,先后出任校对、助理编辑、记者和政论专栏作家。
他的第一篇小说是写国内的土改故事,叫《活埋》,1957年底发表于《工商日报》。翌年倪匡开始创作武侠小说,笔名是“岳川”,早期作品包括女黑侠木兰花、浪子高达的故事、神仙手高飞的故事以及六指琴魔等。
1963年他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科幻小说,在《明报》副刊连载,已出版的《卫斯理》系列小说达140多本。他表示除了歌词与广告词之外,什么文类都写过。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爱情、情色)、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自言写作最喜欢玩花样、变题材,最不喜欢自我重复。
倪匡自称是全世界写汉字最多和最快的人,因他自进入文坛以来,迄今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他还透露,当年最高峰时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
2005年,年届七十,曾经日写过万字的倪匡坦言自己已过了写作的高峰期,不是不想写,而是“写不出,配额已用尽了”(配额一词出自作品《算账》),小说《只限老友》成为他封笔之作。
写作令倪匡名成利就,他也因此而一度意气风发,沉迷于酒色财气,1986年信奉基督教后,才逐渐摆脱各种生活恶习。2011年加入香港小说会,成为荣誉会长。
03 编写剧本
1960年代末,香港武侠片兴起,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倪匡编写的电影剧本超过四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据他自述,他在高峰期时曾一天写下二万字,十二份报章刊登其作品。
倪匡写了四、五百套剧本,其中拍出三百套电影。他称自己当年创作力惊人;三、四天可以写好一套剧本,同时还在写七、八篇连载小说。如1972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精武门》剧本;包括虚构人物主角陈真和剧中经典的场面,亦是倪匡所撰写。
2012年4月,倪匡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倪匡获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颁发编剧会银禧荣誉大奖。
04 观点
倪匡认为,在当今社会,企业都是掌握在高干子弟手中。他说官僚资本主义是最无情的资本主义,他们不会同情老百姓的。
他说中国形成了中产阶级后,这些有资产的阶级不会帮助普通人,反而见风使舵,冀望得到更多利益。
倪匡认为,人的思想意志最重要,一个人变成了机器人、工具人是很恐怖的。
1992年移居美国,那时他说过“他不会回来了”。又言如今违背当初的誓言而回来,是因为太太不适应美国的生活,所以他没办法,倪匡说:“我晚节不保就是了!儿女情长一定英雄气短。”
倪匡曾经写过一篇具寓言性的科幻小说叫《追龙》,故事说东方有一个城市将会灭亡,原因不是什么天灾,而是因其优点尽失。
05 轶闻
倪匡喜爱搜集贝壳,他自称对贝壳的认识已经达到专家的境界,能为各贝壳分门别类。收集期间从1963年至1979年,收集超过六千种贝壳,创组“香港贝类协会”。
当时外国集贝者到香港拜访,以倪匡收藏为第一目标;曾和旅港英国人“Rick Luther(雷克.路德)”合著《Cowries and cones of Hong Kong(香港的宝贝和芋螺)》一书。
倪匡84岁照
倪匡不懂驾驶,但当他迷上研究汽车时,曾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装嵌回原状。
倪匡曾在报章专栏透露,他也在1973年香港股灾前买入了香港天线,结果蚀了不少血汗钱。
倪匡和金庸
倪匡亦曾帮助朋友金庸撰写在报刊上连载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部分章节,倪匡不喜欢书中的角色阿紫,故在写作中把她弄瞎,让金庸花了好些时间去令阿紫的双眼复原。
06 读者评价
失落菌:倪匡是网文初代鼻祖,IP还挺多的。他的文字简洁,废话几乎没有,节奏明快,气氛营造的在二十年前的我看来真的是汗毛倒竖。
石头的家ch:作品里出现的想象力,各种勾引读者的描写和剧情设置,真的是很优秀。
申权认真生活:倪匡和我认识的另一个著名作家很像,不过成就略有不如——那个人叫史蒂芬·金。
倪匡和史蒂芬金都是著名的高产作家,都号称人肉打字机,据说写书比抄书还快。但史蒂芬金的成就却比倪匡高的多,这是因为史蒂芬金作品里人文哲学思考多一些,而倪匡的大部分作品则是纯粹的爽文。
唯留刺骨寒:首先,他是一位传统的古典主义文人!
其次,他是一位现代意义上的专栏作家!
再其次,他是一位渴望有所建树的古典主义文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