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38军113师扬名三所里,可惜副师长刘海清始终没当上将军
志愿军38军113师扬名三所里,可惜副师长刘海清始终没当上将军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地表最强轻步兵、都知道他们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得联合国军抱头鼠窜、狼狈不堪。
其中有一仗,志愿军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狠狠地教训了美军,让不可一世的美国麦克阿瑟将军大声惊呼不可能。
这一招就是打出了38军“万岁军”名号的三所里之战。
38军这一战打的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这么“牛”?
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领导干部带头冲锋。
当志愿军摸黑在崎岖山路上飞奔时,带队的113师副师长刘海清下令,领导干部在前面趟路。
当时,刘海清与大家一样饥渴困乏,可为了保护战士们的安全,他还是带头站到了战士们的前面。
战后,113师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前程远大,只可惜刘海清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当上将军。
革命老前辈
狂妄的美国将军麦克阿瑟
一、跟着大人闹革命的红小鬼刘海清
有些鸟生来就注定要在天空长鸣、有些人生来就注定会是正义勇士。
1921年,刘海清出生的时候,从来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瘦瘦小小的小婴儿,长大后会成为纵横沙场、救民水火的革命战士。
和许多革命者一样,刘海清的童年过得并不是那么富庶、如意,甚至可以说,他在小小的年纪就早早的品尝到了旧社会的压迫和欺凌。
旧社会的孩童
后来,革命的浪潮席卷到了刘海清的老家四川省通江县。
刘海清虽然年纪不大但志气很高,在革命火炬的指引下,他果断地加入了革命队伍红军,而那一年他刘海清才仅仅十二岁。
十二岁的年纪,在如今不过才是个刚刚上初中的学生,可能日常想到的都是放假、美食和打游戏。
可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还没有步枪高的刘海清,就已经投入了血与火的淬炼之中。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而是要用奋斗、鲜血乃至生命,去推翻旧社会、去推翻压迫在人民头上的沉重大山。
虽然,在部队里大家都很照顾还是个孩子的刘海清,可红军队伍的生活条件毕竟有限,吃不饱、穿不暖,是经常的事情,大家也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地给刘海清更好的东西。
不过,懂事的刘海清并没有接受大家对自己的照顾,他倔强地同部队中所有的人一样,一同训练、一同学习、一同为人民服务、一同与敌人浴血厮杀。
在红旗的指引下,刘海清这个红小鬼跟着大人们,无惧生死地向着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势力,发起了伟大的冲锋。
在革命的战斗中,刘海清就没有退缩过、也没有畏惧过,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正义的火焰,支持刘海清去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的革命任务。
很快,刘海清这个红小鬼就在队伍里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有个小家伙人不大、胆子不小,经常在革命斗争中冲锋在前。
就这样,革命坚决、表现出色的刘海清,在参加红军的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革命的优秀后备力量。
在刘海清参加红军以后,正逢国民党反革命势力连续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
虽然英勇的红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可人多势众的反革命势力,最后还是用残酷的四面围剿,还有卑劣地烧杀劫掠,迫使红军走上了漫漫地长征之路。
二、刘海清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功卓著
长征路上,红军前后有敌人围追堵截、上面有敌机轮番轰炸、脚下是雪山草地无人区,许多革命战士让人惋惜地倒在了征途之上。
只有十三四岁的刘海清,在一次战斗中身负枪伤,加之人小体弱,逐渐地跟不上队伍了。
稚嫩而又坚决的小红军
在当时的残酷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跟不上队伍的红军战士,无论是就地隐蔽、还是上山打游击,都受到了反革命势力的凶残追捕和镇压,很少有人能够逃离生天。
换句话说,在长征途中,掉队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了牺牲。
为了保护刘海清,大家就让他拽着马尾巴,连拉带拽地拖着刘海清走。
时间长了,刘海清连拽马尾巴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就把马尾巴缠绕在手上,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宁死也要跟上队伍。
靠着马尾巴的帮助,别人有一步,人小腿短的刘海清就走两步,一直跟着队伍翻越了雪山、跨过了草地、闯过了无人区,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围堵,终于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1936年,刘海清用无畏、果敢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在上级的批准下,他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党领导下的英勇战士。
之后,忠于革命、年少好学的刘海清,被上级着重培养,在队伍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逐渐成长为战斗技能完善、指挥能力突出的年青军官。
抗日战争中,刘海清跟随着队伍参加了平型关、新村、诸城等一系列重大战斗,并在其中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
战争年代,军队中的提拔以战功为先,刘海清的出色表现,使得他从排长、连长,一直发展成为营长。
成为部队的指挥员之后,刘海清并没有失去革命的本色,他经常在战斗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着战士力克顽敌,为中国抗战事业立下了许多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
刘海清的指挥能力愈加出众,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担任攻坚任务,由于敌人的阵地地势险要,主攻部队数次攻击都未能突破。
就在这部队攻击受阻,战场形势向着不利方向发展的时候,刘海清勇敢的站了出来。
刘海清机智地带领着部队,靠着夜幕的掩护,从敌人主阵地眼皮子底下的一条废弃壕沟,逾越了敌人的防线,向着敌人要害的后方指挥部发动了勇敢的进攻。
这一勇敢而又突然的进攻行动,直接就摧毁了敌人防守的信心,很快就使得敌人整条防线土崩瓦解。
这一仗,充分地展示出刘海清机智勇敢,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刘海清从一名忠于革命的红小鬼开始,在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锻炼中逐步成长,最终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名优秀指挥员。
三、在三所里的战斗中,刘海清的作用很大
朝鲜战争爆发后,刘海清随着抗美援朝的大部队进入朝鲜作战,这时他已经是志愿军38军113师的副师长了。
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年秋天的朝鲜,天气一日冷过一日。
骄纵的美军带领着所谓的联合国军,一路向着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杀了过来,狂妄地想要在节日之前结束朝鲜战争。
为了给狂妄自大的美军一个狠狠地教训,志愿军决定展开积极主动的进攻,以大包围的方式歼灭美军突前的主力部队。
为了完成这个战斗目标,就需要扎好包围圈的袋子底,抢在敌人撤退的前面,占领关键要地三所里,锁死敌人的退路。
很多人也都知道志愿军在三所里之战中表现的很“牛”,“牛”到总司令高呼38军万岁,“牛”到美军王牌第一骑兵师的团长内兹佩尔塞上校,在战后都无可奈何的承认,志愿军真的无法战胜。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志愿军在三所里之战中到底“牛”在哪里,到底“牛”到了何种地步,还有究竟是为什么这么“牛”。
这么说吧,为了抢占三所里,113师的部队进行了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艰苦迂回穿插。
这次穿插行动的难度、过程和意义,可以列入军事教科书的经典。
穿插行动开始前,113师已经经过了若干次的战斗,部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甚至连饭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
接到命令后,113师从军官到战士,只能用手握着冷饭边走边吃,所有的人都是无比的饥渴困乏,到后来累的有人甚至边走边睡。
这些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在漆黑的深夜,为了避免敌人的侦察和空袭,不可以使用照明装备,部队在山路上奔波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失足落崖。
为了抢时间,刘海清下命令道:“领导干部走前面。”
刘海清身先士卒的带头在前,在稍有不慎就会失足滚落的山路上飞奔。
这是用生命在飞奔,在换取胜利的希望。
刘海清一边带头跑、一边还大声的鼓励战士们,再坚持一下、目的地就在前方。
终于,113师抢在敌人到达之前,赶到了三所里。
113师到达之后,没有进行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
经过短促而激烈的战斗后,击溃了在当地驻守的敌人,然后又紧急构筑迎击敌人大部队的工事。
仅仅5分钟之后,美军撤退大部队的坦克就出现在战士们的视线中,关键战事的危机千钧一发,不外如是。
在行军和战斗的过程中,作为副师长的刘海清,始终带领着部队战斗在第一线,堪称战士们眼中闪亮的标杆,为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3师卡死三所里,切断美军大部队退路的意义重大,为歼灭美军大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打出了志愿军的赫赫威风、打出38军“万岁军”的称号。
四、两次耽搁,刘海清最终未能当上将军
抗美援朝胜利后,归国的刘海清,继续担任113师的领导职务。
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时候,刘海清已是113师的师长了。
可惜的是,本来,以刘海清的资历、战功,按规定他可以被授予少将军衔,但由于当年授衔时解放军内部英才辈出,高阶军衔设置有限,刘海清出于大局的考虑,高风亮节地让出了晋升将军机会。
开国大校刘海清
此后,解放军的军衔制度在一段时间里被取消,这致使刘海清升任到河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后,也一直未能晋升将军。
直到1988年,解放军再次恢复军衔制度,此时的刘海清因年龄问题,再次未能得到晋升。
所以,刘海清直至2007年去世时,他始终是大校的军衔,非常可惜地未能获得到将军军衔的晋升。
这不能不说是这位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革命老前辈的某种遗憾。
不过,刘海清大校的事迹和精神,不会因为没有将星的加持而失色,反而会因为他的忠于革命、果敢无畏、迎难而上、高风亮节,闪闪发光、永存不变!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注: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