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1个水杯引起的8年校园霸凌:揭示人性法则(破窗效应)
王晶晶—1个水杯引起的8年校园霸凌:揭示人性法则(破窗效应)
王晶晶—1个水杯引起的8年校园霸凌:揭示人性法则(破窗效应)
——家长要维护好孩子人生的第一扇窗户
【事件回放】
2009年,温岭中学的王晶晶成为了网络暴力和校园霸凌的中心点。
那年她上高一,王晶晶被冠以了“神女”的绰号成为众矢之的的嘲讽、羞辱的对象。
事情的起因源自一个水杯。在一次课间,班里两个男生互相打闹,不小心撞倒了王晶晶桌子上的水杯,摔到了地上,旁边一个同学对那个男孩子说“你这下惨了,她这个水杯要300万”。
因为这句玩笑话,王晶晶开始了自己的噩梦般的被造谣人生。
当年贴吧兴起,王晶晶在逛贴吧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们说“王晶晶自称她的水杯要300万”,之后还传闻男孩赔给了她200块钱,她还嫌少。
随后一连串的家境显赫、小学就整容、男友不间断等谣言愈演愈烈,甚至自己的私密照也被传遍了贴吧,招来了无数粗俗不堪、人身攻击式的辱骂。
在上学路上都会被素未谋面的人问道“你是王晶晶吧?”然后打上十几下耳光。
期间王晶晶患了抑郁症试图自杀,但是没有成功,连这一点都被人攻击“自杀那么多次,都没死了,这是她惯用招数”。
这场铺天盖地的霸凌持续了8年,在休学、上大学乃至结婚生娃都从未停止。
王晶晶对于这次校园霸凌提起了诉讼,施暴者受到了拘留处罚,但王晶晶的内心却遭受了重创,恐慌感始终存在,生活也备受打扰,成为了心里永久难以抹去的伤疤。
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透过这些扎心的事件,我们又该怎么教会孩子去武装自己,抵抗校园霸凌呢?
【破窗效应】
1969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津巴多进行了一项试验,它总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条件比较好的小区,一辆停在治安不太好的小区,然后他把那个叉小区的车牌儿给摘掉了然后把这个车上的一个玻璃打碎了。 我们猜猜结果会这样。果然不出所料,几个小时之后那个差小区的车不见了,被偷了,而那个好的小区的车还在。 你可能会想这还不简单吗?这是因为那个小区的质量差嘛,对不对啊?我们接下来再看下一步,那津巴多呢,他把停在好小区的这个车的窗户上,用榔头敲了一个洞。这个车再好小区对吧?结果没想到通过这个摄像头的监测,发现好多人在经过这辆车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把这个车p一下,或者破坏一下,就在这种情况下,最后就会导致这辆车越来越破坏不堪,而且几个小时之后呢,这辆车彻底的消失不见在这个小区,不是治安条件很好吗?为什么还会有人破坏呢?还会有人偷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通过十个六个实验呢啊,我们称之为心理学的破窗效应。也就是说有一样东西他遭到了破坏,而这个破坏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那么周围的人就会不自主地受到前面破坏行为的纵容和示范去模仿那个破坏行为。
【家庭案例】
破的窗户其实在暗示周围的人就是这扇窗户是可以破坏的,而且没有什么后果。你想这是很关键的,其实在我们做爸爸妈妈的这个过程里,常常也会不小心打破了孩子人生当中第一扇窗户,给周围人一个暗示和示范,就是你的孩子是可以被伤害的事,可以不尊重的。
给大家举两个家长的例子,第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呢,和其他孩子一样,我们说每个孩子成长过程里面呢,都会有好多事情做不好,做不对那么,这个孩子也是这样,他的家长,他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宝贝很可爱,不忍心打骂孩子,结果到了孩子三岁之后,渐渐的他们觉得这个孩子毛病越来越多。那么所以呢,就有了第一次的动手,第一次打骂,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家长经常忍不住开始抱怨这个孩子,打骂这个孩子。然后呢,随着这个孩子的成长,抱怨,打骂越来越多,比如说面对家里人,面对外人,面对朋友,同事,甚至面对孩子,老师,爸爸妈妈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抱怨几句。哎呀,你看这个孩子毛病太多了。然后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经常给孩子老师说他有事啊,我们这个孩子从小调皮,你放心管放心打。再比如说爸爸对自己的朋友也会这样说,我这个小孩儿啊,从来就烦得很,你别理他,结果我就在爸妈这样的抱怨声中,父母打破了孩子的第一扇窗户。 为周围的人做了一个错误的暗示和示范,就是我的孩子是不值得被尊重的,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是可以随意的指责和打骂的,因此这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一直只是成长过程里受到了周围人,甚至受到老师很多的批评,经常受到冷落,很多人都觉得是他爸,他妈都说这个孩子就是这样烦的很。 孩子的老师周围人都是普通人,对不对?我们都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谁会去故意想伤害孩子。故意想伤害,其实还是很少的,但是我们确实很容易受到这个影响。因此,对孩子就比较随意。后来孩子受到打压,信心越来越糟糕,因此就再也不愿努力学习。
要记得抱怨只会让问题扩大化,当我们去抱怨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不但对他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我们就是在打他的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扇窗。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正面的教材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问题是改变的开始。当爸爸妈妈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爸爸妈妈改变教育方法的一个信号。 家长开始用心的观察孩子这个问题,欠缺什么能力,这是哪个问题欠缺了什么能力,因为他们通过学习知道,孩子的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她的能力不足导致的。
比如说孩子爱哭闹,是因为孩子情绪管理不力,不够再比如说孩子写作业磨蹭,是因为孩子时间管理能力不够。还是乱花钱,是因为孩子的理财能力不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不够。 核心都是因为孩子的能力不够,所以抱怨没有什么用,但孩子的能力不足的时候,需要的是提高方法和训练。而不是抱怨,当这孩子的爸爸妈妈牢牢的记得这句话,就是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因此他们作为家长没有办法抱怨,反而是给孩子用新的方法开始提升孩子的能力,结果孩子就一天一天成长的越来越好,每当孩子有一些进步的时候,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干什么呢?给周围的人去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
比如他们会对亲朋好友说,我们家宝宝上次跟同学发生了什么样的矛盾,那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亲朋好友就会理解一颗觉得这个孩子情商好不好啊。 比如说孩子晚上写作业的时候,他遇到了什么的难题,但是呢,他是如何坚持不懈的,来来回回给他去修改,这个难题题,终于搞懂了,弄坏了结果那老师这个时候总会说呢,发现孩子的作业本的破洞是怎么来的呢?他就会非常理解这个破洞,认可的孩子行为,和品质。
【总结】
那这两对父母,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首先第一,你看看前面的那对爸爸妈妈,只会抱怨,只有情绪化,他们的抱怨是扩大的孩子问题的范围,却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方法给到孩子。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提升孩子的能力。 第二对父母没有抱怨,而是去寻找方法,帮助孩子提升能力,耐心的陪伴孩子练习,这才是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他们帮助孩子树立了形象,周围的人呢,都觉得他们的孩子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是值得被尊重,值得被欣赏的。
那么现在你是反面教材的家长,还是正面教材,教材的家长呢?
【家长怎么办】“暴力侵害的免疫力”
当小白兔遇到疯猴子(转自王大伟教授)
--家长应对校园暴力:三种孩子三种方法
一.孩子第一次来到娱乐场所,来到游戏场所,就会遇到初级的暴力侵害。
1、游乐场所的第一次暴力侵害。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娱乐场所,一两岁的孩子去玩儿一个小房子,结果里边的大孩子就不让他进,还会推他,还会关上门,这是孩子第一次遇到初级的暴力侵害,孩子会感到很委屈。 有的孩子会和别人争斗,有的孩子选择了忍让。 性格倔强的孩子,身大力不亏的孩子,就会和别人去争斗,非要进小房子,非要玩儿玩具小汽车不行。 而且性格平和的孩子,年纪小的孩子就会选择忍让,他们会自言自语的说:“我在这排队,不和小朋友争斗,我是好孩子。”在他们第一次遇到暴力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选择。
2、上幼儿园遇到的第一次暴力侵害。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去,有的是因为离开了家,有的是因为遇到了新环境,但是有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在幼儿园受了欺负,不愿意再去幼儿园了,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办呢!
3、上小学遇到的第一次暴力侵害,上小学的孩子已经经历了幼儿园的阶段,他们对于暴力侵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到了一个 新的学校,面对新的班级和新的环境,当他们遇到第一次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时候,也会束手无策。 所以,当孩子们第一次走向游戏场所,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家长都要给他们事先做好预案,都要告诉他们,遇到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应该怎么办?这是家长应该准备好的。 当然绝大部分的家长,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家长都没有这个准备。
二、有关暴力侵害的启蒙教育 孩子在外面第一次遇到暴力侵害之后,才会认识到:原来世界并不是像他在家里一模一样。独生子女生活到1到2岁的时候,几乎没有遭受过暴力侵害,甚至说连爸爸妈妈的呵斥批评,打骂都没有经历过。因此他们一旦在外面受到暴力侵害的话,哪怕只是触及的一点点毛苗头,都会感到很惊愕,而不知所措。因此父母对孩子必须要有一个有关孩子暴力侵害的启蒙教育。 王大伟提示:世界上不仅有鲜花,也有大灰狼。 三种人的教育:告诉孩子,世界上有三种人,小白兔,大灰狼,还有淘气的小猴子。
即:好孩子,坏孩子,还有坏人。 这种教育,我们管它叫做:“暴力侵害的免疫力”。
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要打卡介苗,为什么?要增强他的免疫力。在孩子三岁以前家长的几乎每个月都要孩子带着孩子到防疫站去打针。去打预防针,什么乙肝疫苗啊,流脑疫苗啊,等等,其目的也是让孩子们感染一点点细菌和病毒,从而增加免疫力。 我们对孩子的暴力侵害的启蒙教育必须要进行,就是在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免疫力,如果在这个年龄段,也就是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没上幼儿园之前,他不知道世界上有暴力,不知道世界上有坏孩子和大灰狼的话,那么他将来的社会化程度就会非常低。
三、应对暴力侵害的教育:
三种孩子 一群两三岁的孩子第一次到游乐场,他们抢着玩一个小汽车,你会发现孩子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模式:
1、防守型。这些孩子的特点是很稳重,也可能要个子比较矮,年龄比较小,或者说是身体的协调能力差,或跑动能力差。这些呢就决定了他在玩小汽车的时候,更多的是观察,谦让,当别的孩子不让他玩儿的时候呢?他就会耐心的站在旁边排队和等候。
2、攻击型。攻击性的孩子可能是身体比较强壮,个子比较大,身体的协调能力,跑跳的能力都很强,性格属于攻击型的,外向型的性格,他们会抢夺小汽车,一旦小汽车到手,不会让别的孩子玩儿的,他们不懂得谦让,一味攻击,在他们的字典里已经形成了先天的丛林法则。
3、中间型。他们遇到强者就让,遇到弱的就抢,但是整体来说呢还是比较平和的。 当我们认识到这三类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这三类孩子面对暴力侵害的反应模式。
第一类防守型的孩子。防守型的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可以谦让。告诉孩子,我年纪小,个子小,所以我可以谦让,如果对方不让我玩儿,也就等一等。谦让是美德,爸爸妈妈以你为荣。
第二,告诉爸爸妈妈。如果对方推我,打我或者骂我,就要赶快的告诉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来帮助我。
第三,学一点武术。要让孩子们学一点武术,学一点跆拳道。既然我的孩子身体比较弱,就应该让他去学点武术,告诉他们怎么有效防身,应对强权暴力。
第二类攻击型的孩子。如果孩子是一个攻击型的孩子,那对家长就是考验。家长的应该看到自己的孩子体力很强壮,性格外向,对他更多的教育是让他关心小朋友,要学会礼让,要给每个孩子都有玩小汽车的机会,不能因为自己个头大,不能因为自己体力强,就横行霸道。谦虚礼让,才是好孩子。
第三类中间型的孩子。介于防守型与攻击型之间。家长要因势利导,审时度势,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让。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小朋友的关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