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写的是谁和谁的事情(长恨歌表达了什么爱情)
长恨歌写的是谁和谁的事情(长恨歌表达了什么爱情)
长恨歌写的是谁和谁的事情?
唐玄宗与杨贵妃。
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歌,诗体名,即歌行体。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堪称历代帝王爱情故事中的经典。
原来《长恨歌》里,白居易写的是别人的事,流的却是自己的泪。
75岁的诗魔溘然长逝时,唐宣宗李忱悲不自禁,写下了一首《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白居易的影响之大。诗中提到了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童子解吟”“胡儿能唱”可知当时所知人多,所晓域广;跨越千年岁月,时至今日,诗篇依旧脍炙人口,熠熠闪光。
《长恨歌》作于公元806年,当时诗人正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任县尉。一次,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到李隆基与杨贵妃的事,王质夫笑劝白居易:你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情诗,不妨写写这故事。(“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洋洋洒洒,写下了这首长诗。
在诗中,人们看到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凄美哀婉的爱情悲剧,殊不知,藏在诗句背后的其实更是白居易自己爱而不得、有情无缘的满腔心事。此时35岁的白居易依旧未婚,正为情所困,一边是亲情,一边是爱情;母命难违,挚爱难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也是白居易写给湘灵的铮铮誓言。
湘灵是白居易的心上人,俩人相识于二十多年前。如果不是白居易的母亲嫌弃湘灵出身卑微坚决反对,有情人早已成眷属。
白居易11岁时,离开祖籍河南新郑,全家迁至父亲做官的徐州符离(今宿县境内),在那里结识了比他小4岁的邻家女孩湘灵。湘灵活泼可爱,很快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后来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偷偷相恋了。19岁的才子写了一首《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情人眼里出西施,湘灵的美丽容颜和悦耳的嗓音,时时浮现在白居易的眼前,婉转在白居易的耳畔。
白居易27岁时,为了生计和前程,不得不离开符离去往江南。与湘灵分别后,白居易饱受思念之苦,把浓浓的相思之情倾注到他的诗句里,《寄湘灵》感人至深,一路上每到高处,诗人便回头眺望,想象湘灵也正深情地遥望着他。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白居易29岁时,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请母亲答应他和湘灵成婚,但被母亲断然拒绝。四年后的秋天,33岁的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全家将迁至长安,他回到符离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成婚,但门第观念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在全家迁离时,严加看管,不让儿子与湘灵见面。这次分别,他们的婚姻彻底无望了,但白居易对湘灵的深情不变,为了反抗母亲,白居易发誓终身不娶。他在《冬至夜怀湘灵》中写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了解了白居易的情路历程,就不难理解他在《长恨歌》里深情地写下的这些诗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这是在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来书写自己的苦情悲剧。白居易的隐秘心事,竟然都深藏在了《长恨歌》里。
后记:白居易37岁时,母亲以死相逼,心灰意冷的诗人娶了同僚的妹妹,既然不是湘灵,好像谁都无所谓。而湘灵终身未嫁。正可谓这段凄楚悲情,泪比长生殿上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