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浮浪网 > 影视 > >正文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摘要《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读:

本章的开篇,老子提出了“孔德”这一概念,这也是老子第二次提到“德”。老子在第十章时,第一次提出了“玄德”的概念: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德”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德是一种形态,是道派生出来的,并且是由道所决定的。

老子开头提出的这一观念,直接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德”与“道”的关系:道为体,德为用;也就是说,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也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无头、无情,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来认识,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惟恍惟惚”;而德便是看得见的心行,是可以被人看到的,也就是说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从道与德的辩证关系来看,道体现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德是万物以及人类的属性,所以代表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道德经》的前面章节,老子通过对道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到了这里他做出了总结:也就是“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固定实体,惚恍惚恍的,但其中却有迹象、有实物;它是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不仅真实而且是有可信赖的规律。从远古到现在,道的名字永远不能泯灭,只有依据它,才能认识到万物的初始和本源。那我们对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两者的关系,就这样基本上形成了《道德经》的完整体系了。

道生天地万物,万物都有自己的“德性”,以此便可自然生长、养成;但同属于万物的我们人类的德性往往与道是相背离的,特别是老子所属的那种乱世,更是使人类的德性尽失,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花了一半的篇幅讲“德”,希望人能归途,顺道而行。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的德性不好 的人, 但却不知道根本原因是什么? 那他们的行为 自然就不会去改变。”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德性,学会自我约束,不要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从而达到德行天下的目的。否则,就算你有再大的本事,也会被人嫉妒,最终走向灭亡。


标签:

推荐阅读